来源:娱乐栗场
作者:栗小姐本人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聊到资源咖问题时,发现大家的认知差异很大。
有人认为只要一直在资源获取上占尽优势,那就是资源咖。
有人认为只要有明显的资本喂资源迹象,那就是资源咖。
有的也会把被力捧的新人,叫做资源咖。
正好最近娱乐圈频频 " 地震 ",就趁这个机会聊两句。
/ 01 .
资源级别?
资源咖的争议来源于大众认知中" 资源级别 "与" 明星咖位 "之间的落差感,简而言之,不够匹配。
资源级别是一个相对可量化的指标。换句饭圈用语,什么是 " 好饼 "?
最直观的,投资规模。
一个投资大几亿的影视剧项目,容错率是很低的,但凡不是洗钱或经手人贪太过,各方面配置应该都不低,起码从成本角度确保了资源级别。
其次,内容水平。
IP 改编的,IP 本身的级别也是相当直观,是国民 IP《西游记》《封神榜》这种量级的,还是茅盾文学奖、" 五个一工程奖 " 的文学力作?
是武侠、言情大师的传世经典,还是网文大神的巅峰之作?
纯原创一般不太容易判断,只能从编剧过往作品上得到些端倪,但署名编剧未必是执笔编剧,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然后,题材类型。
也许偶像剧更好卖更吸睛讨论度也更高,但在大众鄙视链里,正剧的 level 显然要高于偶像剧,就连饭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我们才常常看到粉丝规劝正主不要再在偶像剧里蹉跎、抓紧参演正剧转型的呼声。
这一届粉丝,都比明星自己更有荣辱心。
这因素下的顶级项目,就是所谓国家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的重点现实主义正剧项目,比如当年最高检的《人民的名义》。
最后,班底。
出品公司是新丽、正午、柠萌,还是慈文、华策、华录百纳?近三年作品列表拉出来看看,粉丝就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了。
主创团队就更显性了。贵圈称得上大导、大编剧的名单并不长
而靠一两部爆款上位的新锐导演、编剧,几年也碰不上一两个。
此外,连续拍出爆款的导演,哪怕是港台再就业打工人,也会被追捧。
这两年互联网平台成为影视投资的主要爸爸后,他们用以评估剧集和综艺项目的 SABC 的内部级别,更方便了大众对资源级别进行直观判断。但还有大量电影项目和非平台主投项目,基本判断逃不开上述几点。
/ 02 .
明星咖位?
如果我们大抵可以用投资规模、IP 级别和导演编剧水平来确定 " 资源级别 ",那么,怎么衡量明星咖位呢?
咖位到底是什么?是奖项?是流量?是国民度?是身价?还是过往影视实绩?
很多人会说,它当然应该是各项因素的综合体。那么,每个因素所占的比重该有多少呢?外形条件要不要被考虑进去?专业水平要不要被考虑进去?负面影响又要不要考虑进去呢?
如此复杂又模糊的衡量体系里,观众虽然对一二线明星的咖位能有大致的体感,但不可能有精准的认知——咖位不是精确的数学题,虽然平台一直想把它公式化。
平台的公式化努力,集中体现在选角时考虑的" 站内流量 "、" 全平台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