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次更低一些的于妈力捧和郭敬明力捧,又何尝不是如此?
用新人,是一种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信。但用好了——演员与角色契合,且演员自己争气——后续靠表现自我证明,就能以最快速度造星成功;反之,就会在观众界面制造出最大的不理解和怨气。
极端情况之外,市面上大量存在的,其实是相差一两个级别的错位。比如无名之辈突然出演小项目主角,比如C 级别艺人突然拿下 A 项目主角,或者不温不火二线突然拿下了 S 级。
也许是强势公司力捧,也许是带资进组,也许是与平台的利益勾连,然而也确实可能是与角色格外契合,或是纯粹的捡漏。
与新人空降是一样的道理,判断资源咖,关键要观察两件事:一是有没有撑住面前这个大机遇,这证明了选择本身也考虑了契合度和表现能力,而不仅仅基于不可为外人道的利益考量。
二是没撑住的情况下,后续资源有没有明显的降级。能支撑 " 持续失败仍持续投喂 " 的,只有纯粹的利益或纯粹的爱了
所以资源咖的论断不在一时一事,而是在一个相对长期的动态中逐渐明确。初始资源是给机会,这其实是职场常情,但不计后果地持续给好机会,就不能用常理解释了。
——而判断是否资源级别远超明星咖位,也需要综合考虑。
一是,不能忽视流量这个指标在资本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意义的。
某男演员大众认知低,可他做出来的流量高,在市场唯流量论的那几年,这位靠着虚假流量不仅拿下不少资源,而且片酬高到离谱。他是资源咖吗?不,只是资本那几年以流量共谋,以天价成本击鼓传花,除了最后的接盘侠,其他都靠流量概念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顶流们在自己烈火烹油的巅峰期拿下什么样的资源都不足为奇。正如上文所述的吴某人那样,当年以流量拿下顶尖资源,又靠顶尖资源自带的水准成就了自己的实绩,一路良性循环,越爬越高,这是让人无奈的市场规律,不是纯粹的资源投喂。
只有在自己一路 flop 之后还能拿到绝世好饼的某位,才真正可疑。
二是,不能忽视成本对项目的限制。
高咖位自带的高片酬,本就是高级别项目里的成本大头,所以有的项目按 S 级码盘子,但最后找不来一线演员,投资极易降级。这时的最终阵容不见得就是资源咖,而有可能是情况变化后的 Plan B。
还有一个值得被注意的点:之于女明星,所有男明星都是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咖。
女明星要一部一部剧去积累自己的成绩和咖位,男明星却极易一夜爆红。女明星从偶像剧跨界正剧千难万阻,男明星面前却未必有这样一条分界线。哪怕是同样接连失败,市场与资本也更愿意为男明星提供多一次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女明星很少拿到。
这六七年里接连爆火的中生、小生的境遇,无一不验证了这一点,其中不少人,自己已经成为了资本。
了解谁是资源咖,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从公平意义来说,我们要先知道不公,才能抗议不公,拒绝不公。
而从消费者的意义来说,你给我喂屎,我至少,要有所察觉。
抓 's 日记
今日上海的雨下了整天,因为熬夜工作,醒来时已经是下午,闷头喝了杯热水就跑楼下做核酸,气温骤降的感觉在风雨中排队时异常清晰。好在大家都没有不耐烦,配合得比前几日更好,提前两小时结束了整个小区的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