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舞蹈课之后,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不是错误的,是不是真的不应该坚持。
学习舞蹈热爱舞蹈,因为一个追求学习成绩的妈妈而有了代价。
" 必须考试成绩在 150 名之内,才能重新学习舞蹈 "。
所以,李美玲的妈妈真的是我们从未见过的中国母亲吗?
包括,一些评论中对于李美玲形象的否认,戴着眼镜,毛衣打底裤小短裙的形象设定。
可以说,这个形象放在影片 2002 年的时间设定上并不奇怪,只是它与当时外国人的穿搭风格有所不同。
就像华裔的数学学习能力比本地人强一样,它都是一个标签化的呈现,但不具有贬义,是这些标签突出了她华裔的身份。
反而,可能认为这样的穿着与风格都是一种丑态的,只有我们自己。
拥抱小熊猫
更有趣的一点是,这部影片的领导团队全部都是女性。
正在孕期的艺术总监刘碧青;拥有一个永远乐于向别人炫耀的同性婚姻的视效总监丹尼尔 · 范伯格,等等。
她们在这个团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这种与众不同的快乐,还来自于导演石之予不断产出的快乐因子和创作激情。
选择小熊猫,则是因为它原产于中国,而是身上还有中国红,加拿大国旗里也有红色。
所以,用这个形象代表一个华裔女生,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准确来说,小熊猫就是对一个女生的奇妙青春期的隐喻。
包括美美身上的特质,不光有导演石之予的影子,更有美术总监刘碧青的记忆片段。
在她的青春期,她内心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弥合一个传统的中国妈妈对她的道德规范做一个孝顺的女儿和忠于自己维护友谊之间的差异。
而她们俩之间的缘分则是从《包宝宝》开始就建立起来。
一个画工天赋异禀,一个创意天资聪慧,俩人的合作达到了 1+1>2 的成果。
包括影片中多次能看到对《美少女战士》,《穿越时空的少女》等等日漫的致敬。
这不光是那个时代大热漫画对她们的影响,更是影片完全写实了那个 13 岁女孩在 2002 年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心之所向。
包括,吴珊卓给李明(李美玲妈妈)这个角色的配音,成为了影片最亮眼的点睛之笔。
所以,从整个创作团队的氛围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欢乐的,聚集能量的,共同创作成长的良性合作团队。
导演石之予也曾说,这不是一个中国的故事,而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只不过这个主人公恰好是一个华裔女孩。
可见这并不是一部需要从民族视角去看待的影片,而是应该看到其中的人物成长。
那个会躲在床下很羞涩,但是画出来喜欢男生的图画还不敢承认的女孩,到主动迎接成长的 " 女人 "。这才是影片最想表达的。
而影片外,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华裔女导演的成长。
从紧张于每一次需要表达的开会,到撑起了这个逐渐壮大的创作团队。
她也从身边的工作伙伴身上汲取了力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这些工作伙伴,又有大部分都有母亲这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