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播出的《天赐的声音》上,苏见信发起了一番关于翻唱和原创的讨论。
「所有的电视台都在做翻唱的歌,你要我们怎么进步,唯一会进步的就是编曲,只有编曲在进步,只有唱功在进步,那我们的原创在哪里?」
发言过后,「翻唱改编音乐作品是一种突破吗」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更加广泛的讨论:
有人觉得信在综艺节目上敢于说出这番话来非常有勇气,道出了音乐市场的现状,是真的有在思考华语音乐以后的出路;也有人觉得翻唱也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只要给观众带来快乐,就是好的舞台。
那么,一味地翻唱改编音乐作品,是否真的在阻碍乐坛退步?只要有原创作品出现,是否就意味着进步?翻唱和原创对于音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只有编曲在进步?
关于 " 翻唱作品存在价值 " 的讨论,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
往近了说,在两年前的第 31 届金曲奖上,王若琳就凭借一张全翻唱专辑《爱的呼唤》夺得最佳国语专辑奖,而同时入围的其余五张专辑,却都是原创专辑。
这一大奖揭晓之后,便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翻唱和原创音乐的辩论赛。不少人都觉得翻唱专辑根本不够格拿最佳专辑这项大奖,似乎翻唱注定要低原创一等,和原创音乐一同角逐奖项便已经是天方夜谭。
可事实上,即便在评审投票的过程中,《爱的呼唤》却是只经过一轮投票,便无悬念地拿下这个大奖。甚至在最佳国语女歌手这一奖项的角逐中,王若琳还撑到了第二轮的讨论,仅以一票之差输给了魏如萱。
评审团主席陈镇川这样评价道:「王若琳这张专辑虽然很多都是翻唱老歌,但是以她这个年纪,选出了这些歌曲,组成一张如此完整的专辑,真的很不容易。而且今年评选的时间比较长,王若琳的专辑是在这两个月里面,不断被评审老师重复拿来聆听的专辑。」
这些跨越六十到八十年代的经典情歌,在王若琳的演绎下有了更特别的味道:既有巴洛克流行味道的竖琴与管弦乐,也有吉他贝司鼓这样常规的配器方式,还有迷幻味道的电子合成器穿插其中,既复古又现代。
其中让我觉得最能展现这一特点的演绎,是翻唱自邓丽君的《愛人》:管弦乐和鼓组成了这首歌的主轴,而间或点缀的电子乐 riff 也继续着色,器乐的纷繁和克制的演唱形成对照,让情绪的表达更浓烈、更复杂。
让《爱的呼唤》脱颖而出的,正是这些专辑在编曲、制作、演唱和选曲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整体精致度与美学概念。它并不是单纯的翻唱作品,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世界;这并不仅仅体现着音乐人在编曲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深入程度。
而这些不同的理解,也正是传承音乐的过程。例如一首三十年代的台湾歌谣《望春风》,在凤飞飞的版本里多了爵士跟蓝调的风味,又经过陶喆的演绎变成了一首新潮的 R&B 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始终留下经典的烙印。
以翻唱专辑拿下最佳专辑奖,王若琳也并非金曲奖史上的第一人。早在 1996 年,费玉清便凭借一张翻唱专辑《晚安曲》夺得金曲奖最佳演唱专辑奖;一同角逐的还有齐秦翻唱台湾老歌的专辑《暗淡的月》。
而今年,华语乐坛的音乐教父罗大佑暌违五年推出的全新专辑《安可曲》,也是一张翻唱专辑。在弹唱起那些流传了几十年、至今仍极具影响力的流行金曲时,他不禁感叹:"这些歌曲的原唱和原作者都已凋零,但是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却与当年丝毫未减。"
他反复思考这些音乐的力量来自何处,于是便有了这张专辑。
忘记历史的人没有未来。翻唱与改编,当然也可以是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探索,它甚至是原创音乐的源头所在。
如果说在华语乐坛,这样的例子还是少数,那么让我们放眼世界看一看。
在格莱美的历史上,也至少有数十张翻唱专辑夺得年度专辑奖:远了有概念专辑先驱 Frank Sinatra 在 1959 年推出的《Come Dance With Me!》,近了有前齐柏林飞艇主唱 Robert Plant 和美国乡村歌手 Alison Krauss 2007 年推出的《Raising Sand》。
难道这些专业度极高的评委难道只是傻子,放着这么多原创作品不予置评,反而对价值甚微的翻唱专辑投下肯定票?这显然不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