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工作,极其艰巨。
每一天,每一个环节都不轻松。
村里没水没电。
想要通电就必须满 60 户,但偏偏只有 59 户。
没办法,他只能去电站软磨硬泡。
找完组长找所长,找完所长找局长,来来回回跑五六天才盼来一点一点细微的转机。
工作艰难,但他从没有放弃过。
水花,为包办婚姻反抗过,争取过,认命之后依然没有向生活低头;
丈夫在挖土时不慎出了事故,导致瘫痪。
她一个人拖家带口,就这么生生走了七天七夜,从西海固横跨 400 多公里一步一步走到了玉泉营。
没有住处,就住在土屋里。
艰难困苦无所谓。
因为她有一腔奋力拼搏的热血精神。
《山海情》中所展现的环境,是真的艰苦。
而且这种苦是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让人感到无比的细腻和真实。
反观今天的《爱拼会赢》。
高海生的苦更像是刻意的戏剧冲突,随便让他苦一下,然后再让他凭借聪明才智各种开金手指。
这样的故事和人设,根本没办法让观众共情。
说完了第一层,咱们再来说第二层——
制作。
一部高质量的好剧,除了角色和故事必须让人信服以外,服化道的作用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部剧呢?
第一集刚开始,村民们那流利又标准的普通话瞬间就让厂长出戏了。
这是福建吗?
讲真,如果不看介绍,还真以为是在北京胡同里发生的故事。
一群不会说南方方言的北方演员,用标准清晰又流利的普通话配音演一部南方剧,简直像是 " 北方人在福建 "。
很多南方的朋友,看 20 分钟就换台看《经济半小时》了。
还有一个泉州的朋友表示,这部剧看了真的没感觉。
因为父辈那一代的普通话都不标准甚至不是很会说,剧中的人物语言就显得很不真实了。
想想当时的《山海情》,这部剧最大的妙笔就是全员使用了西北方言。
亲切又带劲的方言,瞬间拉进了和观众的距离,也让剧情显得更为真实。
尤其是郭京飞饰演的福建代表。
一出场,那口带着浓浓闽南味儿的语言,一下子就把观众给逗笑了。
配音让人出戏,服化道也很不走心。
村民们饭都吃不饱了,穿的衣服还都那么新?
尤其是女演员。
发型整齐,妆容精致,满脸的胶原蛋白像是打了玻尿酸。
看起来根本不像是土生土长的姑娘,反倒是像来体验生活的。
还有道具和布景。
改革开放刚开始,农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沿海人的习惯一般不会穿布鞋,而是打赤脚或者穿夹趾的拖鞋。
而且,剧中盖房子用的却是很新的红砖,道路也都很现代化。
正如现在有一个形容国产剧很形象的形容词——
甲醛味。
房子是现做的,景是刚搭的。
看起来有年代感,却又充满了浓浓的现代味。
说到这,厂长翻看了一下导演李小平的作品列表,发现这位导演的水平还真有点飘忽不定。
优秀如《暗宅之谜》,《当铺》,《产科医生》,《野鸭子》,扑街如《走火》,《最好的安排》,《杀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