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宣发方来了个前无古人的骚操作,推出了 " 一吻跨年 " ——
只要买到 12 月 31 日 21:50 这一场,看完电影时就刚好是 0 点 0 分跨年那一刻。
浪漫至极。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爱情片。
营销效果确实是爆了。
配合着前期各式花样的宣传传播,一吻跨年彻底引爆了流量。
上映当天,便砍下 2.62 亿的票房,创造了文艺片的票房神话。
但随之而来的是口碑的急速崩塌。
从影片 2.82 亿的总票房也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个一锤子买卖。
上映之后,不少观众直呼上当。
本是带着浪漫爱情片的期望而来,结果被窒息的文艺片节奏搞得如坐针毡。
在猫眼淘票票两大购票平台上,影片的评分都惨不忍睹。
猫眼上,它比国内公认的烂片之王都低了 4.2 分
能入选戛纳的影片,怎么也不该只是这个评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过火的营销带动了太多对影片有着错误预期的观众。
这就好像一部恐怖片里有个爱情支线,但营销却将爱情当成了卖点,浪漫就完事了。
其结果可想而知。
但不管怎么说,钱肯定是赚到了。
部分观众评论
自 2017 年《前任 3》的现象级爆火之后,整个市场就对情绪营销趋之若鹜。
而恰恰爱情又是最适合搞情绪营销的元素。
于是乎,后来的许多片子,不论什么类型,似乎都能和爱情扯上关系。
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片子都和《前任 3》一样,本身就适合拿来做情绪营销。
而当电影本身的气质与内容与营销背道而驰,那么最后就极容易让观众觉得 " 被骗了 "。
前不久的《柳浪闻莺》,导演想要探讨的是 " 第三性 "。
结果却在宣传中被简化成 " 她当了闺蜜一辈子的陪衬,却趁虚而入,抢夺闺蜜男友。"
去年未能成功上映的《野马分鬃》,讲的是废柴大学生的残酷青春物语。
里面的爱情故事只是支线,但仍然被当成了营销的重点。
还有本身质量还不错的青春片《盛夏未来》。
电影里是单恋,前期宣传时却疯狂给给男女主组 CP。
近期最夸张的,当属《第一炉香》。
宣发方起初的定位还算正常,走的是吸引原著粉的路子。
但慢慢地就变得有点不太正常起来,想要走下沉式营销路线。
什么" 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 "" 我只是假装想走,而你却真的没挽留 "......
遮上名字还以为是郭敬明导演作品。
其实,营销行业也在内卷。
海报只是基本操作,短视频跟进也成了家常便饭。
一场首映礼,几十个托,现在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他们也不必看什么电影,早有提前编撰好的剧本供他们或提问或演出。
什么当场求婚被拒,异地多年无果,真心相爱却被拆散 ......
总之是越抓马越好,越狗血越好,越催泪越好,现场直接上演小剧场。
不管影片原来的故事和气质是什么,最终呈现在营销里的大多是狗血和猎奇。
甚至还有人怀疑有些公司根本就是为了做营销而去拍电影。
因为有些电影只能在片段里看看,拼在一起,那还不如托儿们演的小短片。
好家伙,一语惊醒梦中人。
保不齐还真有人会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