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谜语人为什么要自首呢?是出于胜利方自鸣得意的丑恶嘴脸,想要面对面嘲讽蝙蝠侠;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不转折没法收尾?不出意料的话应当是后者。
超英大片,粉丝基础是关键。《新蝙蝠侠》却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这一基础。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很多熟悉的痕迹,却很难找到独属于蝙蝠侠的味道。当蝙蝠侠的职责只剩下担纲侦探,那他又与不拿剑的佐罗、萨姆 · 斯佩德(《马耳他雄鹰》中侦探)有何区别呢?
最终蝙蝠侠跳入水中举着火把的场景,真的让我想到了油画《自由引导人民》的主人公自由女神 " 克拉拉 · 莱辛 "。不是说导演这般处理有问题,只是把一个自诩 " 复仇 " 的黑暗行者烘托成灯塔、上师的模样,真真是读作离谱写作违和。
过去十年,是超英电影或者说是漫威式大片横行的十年。无论你喜不喜欢漫威制作的超英电影,但他们的确做出了这十年来全球最赚钱的电影。
从 2013 年 5 月《钢铁侠 3》上映,到 2019 年 6 月《蜘蛛侠:英雄远征》与观众见面,漫威七年间共在内地上映了 17 部影片。几乎每部影片的内地票房都超过了 1 亿美元,远远高于老对手 DC。
DC 在内地票房最成功的《海王》,某种程度上走的也是漫威式超英片的路数。上映期间," 有趣 " 一度成为社交媒体评价《海王》的关键词。20 亿的票房,也让海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 " 超级英雄 ",超过了漫威任何一部个人英雄片。
不过,随着《复仇者联盟 4:终局之战》的上映,漫威电影 " 无限传奇 " 时代也宣告落幕。截至目前,漫威电影第四阶段的作品仍没有一部在内地上映。漫威落魄的这段时间,DC 也不太争气。《神奇女侠 1984》只揽得 1.67 亿票房。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2022 年,超英电影 / 美国大片被内地观众抛弃了吗?要回答它,得先回答前置问题:当我们在看超英片时,究竟在看什么?
其实,看超英电影和读武侠小说并无区别。不论金古梁温的小说创造了多少文学价值,武侠小说首先提供的还是一种爽文情绪。消遣作用要大于审美价值。小说家也深谙此道。所以段誉、杨过能获得奇遇,乔峰出场就几近无敌。
超英电影也要遵循此般道理。对三四线城市占了大部分票仓的内地市场来说,没有太多观众愿意去一部超英片汲取知识。他们更想看到的,还是在合理的剧情碰撞中,主要角色通过奇遇实现愿望、获得成长。简单的故事,纯粹的快乐。
而这两年超英片不能再叫好又叫座,根本原因是这类电影越来越乏味、越来越难做到逻辑自洽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十年前《美国队长》《钢铁侠》适配的戏剧逻辑,无法再嵌套在《蜘蛛侠:英雄无归》上。便只能借助气氛打打人情牌了。
与此同时,也要明晰的是,美式价值观正在逐渐被内地观众所抛弃。
拿《新蝙蝠侠》举例。稍了解点背景的读者都知道,哥谭的坏人是抓不完的。因为蝙蝠侠(狂笑之蝠除外)从不杀人,只是将他们丢进阿卡姆疯人院。
一个城市如何变得和谐安定、欣欣向荣?2006 年播出的国产奇幻剧《魔幻手机》已经告诫过我们,单靠飞人行侠仗义是不成的,更重要的是警民协力。
哥谭市最大财阀的继承人,贵族阶级的领头羊,抛弃身份认同,心甘情愿地成为一名暗夜侠客。可为了社会和谐,不应当给穷困的哥谭市民多提供点工作岗位吗?
《新蝙蝠侠》的最大问题,是设计了一个对阶级矛盾提出反抗的 " 谜语人 ",却又为之设计了一个癫狂人格。炸翻哥谭,杀死所有人的举动,彻底推翻了前两小时谜语人所作所为的合理性。创作者在影片中强化了社会问题属性,但并不敢真正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反抗者究竟是勇士还是疯子?答案居然是后者。
当黑人女市长被枪击时,银幕上充满了古怪的氛围。不管所谓 " 黑色电影 " 的油漆抹上几层,《新蝙蝠侠》终究只敢在身份政治上玩杂技。同样是拍反腐倡廉,《巡回检察组》和《扫黑风暴》,哪个不比它更紧张、更有戏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