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蝙蝠侠》剧照。
新版《蝙蝠侠》登陆大银幕,并且在前期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蝙蝠侠可能是超级英雄中最奇特的存在。一方面,它诞生于流行漫画,并且被好莱坞不断翻拍;另一方面,蝙蝠侠本身以及小丑、哥谭市等符号和形象一直被视作现实的投射,也正因此,蝙蝠侠的故事变得更加黑暗,也更加立体、迷人。
今天的硬核读书会,我们一起进入蝙蝠侠和他的 " 黑暗世界 "。
作者 | 宗城
编辑 | 程迟
蝙蝠侠又回来了。这次他更年轻,哥谭市更黑暗。
从蒂姆 · 波顿,到诺兰,再到扎克 · 施耐德,蝙蝠侠被不断地演绎、不断地再生。灰暗的哥谭市似乎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小丑 " 这样的反派角色,似乎也只有在蝙蝠侠的世界里才能够存在。
蝙蝠侠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在它的系列电影中,繁荣与罪恶并存的哥谭是美国大都会的化身,布鲁斯 · 韦恩家族代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全球化浪潮中得利的资本家,以小丑为代表的反派,包括他煽动的民众,大部分是在这一轮全球化中没有得到太多实惠,甚至失去工作、社会地位下滑的人群。
《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 年)剧照。蝙蝠侠和小丑分别代表了两种人群。
在菲尼克斯主演的新版《小丑》中,我们会看到小丑代表的愤怒更加 " 社会化 ",社会撕裂成为电影深入探讨的问题。至于蝙蝠侠,他努力维持着哥谭市的秩序,用自己的正义与英雄之光弥合社会撕裂,却越发显得无奈。
从蝙蝠侠这一形象诞生之初,蝙蝠侠系列就与时代气息和美国公共议题的流变密不可分。
就如同《< 蝙蝠侠 > 与哲学:黑暗骑士之魂》一书讨论的,随着蝙蝠侠系列的更新,蝙蝠侠所意味的早已不再只是超级英雄,它还包括对于法律、公平、社会秩序的讨论,是对于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一次次银幕浓缩。
《< 蝙蝠侠 > 与哲学:黑暗骑士之魂》
[ 美 ] 马克 · D. 怀特、罗伯特 · 阿尔普 著,郑钧庭 译
折射集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1
暗夜骑士的诞生
这个黑色神秘的形象起源于漫画,而它的电影版诞生于 1940 年代,发展于 60 年代到本世纪初。
彼时,二战收尾、美苏争霸,美国漫画作者迎合时代氛围,塑造符合美式价值观的超级英雄形象。早在 1943 年,蝙蝠侠就出现在了短片电影《蝙蝠侠》之中。
1966 年,第一部长电影《蝙蝠侠》上映,但那个时候亚当 · 韦斯特饰演的蝙蝠侠,在表演上浮夸、做作,充满了搞笑意味。蝙蝠侠这个形象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角色,要归功于 1989 年蒂姆 · 波顿执导的怪诞黑暗版《蝙蝠侠》。
这是一部黑暗哥特风格的电影。仅仅从美学角度来看,即便是诺兰也无法比拟蒂姆 · 波顿在阴暗风格上的呈现。
《蝙蝠侠:大电影》(1960 年)剧照。
本片在影史中有三大贡献:第一,他赋予了《蝙蝠侠》系列独特的黑暗美学基调,通过对于古代吸血鬼故事与哥特电影的融合,让哥谭市呈现出阴森、怪诞、危机四伏的感官体验;第二,它让小丑一角登上银幕。杰克 · 尼克尔森塑造了银幕上令人难忘的邪恶反派;第三,迈克尔 · 基顿在本片中饰演的蝙蝠侠,被业界认为是影史上第一个经典的蝙蝠侠形象。
蒂姆 · 波顿的《蝙蝠侠》系列艺术性较高,但曲高和寡,经典性是事后追认的,在当时还不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商业片。
真正让蝙蝠侠走向商业大片之路的,其实是 1995 年上映的《永远的蝙蝠侠》。
这部电影争议较大,在美学风格和哲学思考上不及诺兰与蒂姆 · 波顿,但它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蝙蝠侠亦正亦邪的特质,使得更多观众从变态心理学、多重人格的角度来审视超级英雄。本片中,妮可 · 基德曼饰演的洋溢着欲火中烧气息的女主角,金 · 凯瑞饰演的谜语人,同样值得一看。
《永远的蝙蝠侠》(1995 年)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