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丑 " 是怎样炼成的
和诺兰塑造的蝙蝠侠相比,电影《小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视角。小丑是蝙蝠侠系列中知名度最高的反派,希斯 · 莱杰塑造的小丑形象如今已是影史经典。
相比之下,托德 · 菲利普斯执导的《小丑》别出心裁,它以小丑为主角,塑造了一个暗黑、撕裂、充满愤怒的哥谭市。在这座城市里我们会看到,蝙蝠侠救不了哥谭,蝙蝠侠家族就是哥谭罪恶的一部分,哥谭的罪恶不是某个人,不是一个暴徒或小丑,而是巨大的 " 系统 "。
在哥谭市这个象征坐标里,生产和分配体系的掌控者就是手握大资本的韦恩家族,尽管他们的面目是善良的,但他们维护着这个体系,默许资产阶级剥夺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他们一边对着媒体大谈慈善主义,一边任由无产者在暴雨下饥饿和死亡。
《小丑》(2019 年)剧照。小丑是蝙蝠侠系列的反派之一。
他们的怜悯,限于捐赠和死后的哀悼,但他们不愿意改变这个罪恶体系,于是才有了小丑的愤怒。
小丑的愤怒,表面上是对人们羞辱他的愤怒,深层次,是对巨大不平等本身的愤怒。哥谭精英嘴上关心底层,现实中冷漠自私。面对白人知识分子莫瑞的道德拷问,小丑只是说了一句 :" 如果换成是我被杀,不会有人在意,人们会若无其事地从我身上踩过去。"
人命是不公平的。哥谭的精英去世,各大报纸头条去哀悼,可是每天贫民窟里的贫民冻死于寒夜,没有多少记者会报道关心。
蝙蝠侠:巨大的讽刺
老鼠横行,权威失灵,于是才有了蝙蝠侠这只 " 大猫 "。哥谭人民的失意,最终在英雄的诞生和牺牲中弥补。
可是,蝙蝠侠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虽然正义,却终非弑父革命之人,它只是整个秩序倾覆之前的最后补丁。
他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所捍卫的,正是他所反对的,他可以惩戒暴徒,却不忍挑战整个秩序,因为他就是秩序的一部分,他是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后守夜人。
本来,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完结之后,蝙蝠侠似乎就再无可说了,珠玉之前,谁又敢主动狗尾续貂?
但好莱坞的危机使资方被迫一次次重启经典之作,从《星球大战》到《黑客帝国》,从《蜘蛛侠》到《蝙蝠侠》,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好莱坞的创新危机。诺兰之后,蝙蝠侠系列一度沉静,近五年,DC 渴望做自己的超级英雄宇宙,其中一招,就是找来最符合蝙蝠侠漫画形象的本 · 阿弗莱克,在扎克 · 施耐德《正义联盟》里饰演蝙蝠侠。
《新蝙蝠侠》(2022 年)剧照。
另一部,就是今年上映的《新蝙蝠侠》,回顾布鲁斯老爷的青涩岁月。它是一部黑色侦探电影,比新拍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可能还更适合侦探迷一些。
蝙蝠侠风格的变换,折射出时代色彩的不同。冷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欣欣向荣,西方世界处在 " 历史终结了 " 的乐观之中。这一时期的美国超级英雄电影普遍存在一种 " 信心 ",它们淡化社会议题,聚焦在电影美学或大众娱乐上的探索。
前者,如蒂姆 · 波顿版的《蝙蝠侠》,后者,如《永远的蝙蝠侠》《蝙蝠侠与罗宾》。但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在下沉,蝙蝠侠系列也越发苦大仇深,关于社会议题的思考在叙事中明显占多。
如果说《蝙蝠侠:黑暗骑士》还只是一个哀婉的省略号,反派做主的电影《小丑》就是一枚愤怒的燃烧弹,而马特 · 里夫斯的《新蝙蝠侠》聚焦在哥谭市的政商交易与结构性腐败,题中之意不言而喻。
《新蝙蝠侠》(2022 年)剧照。《新蝙蝠侠》聚焦哥谭市的深层问题。
这也与左翼自由主义议题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升温有所关联。众所周知,好莱坞是民主党的重镇,中间偏左的政治光谱,在好莱坞创作人与演员中占有较大比重,市场与制作者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基调,因此,无论是从市场还是从制作方的角度来说,反映潮流的议题与氛围,迎合观众的诉求,成为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必要选择。
作为华纳兄弟电影公司(DC)的金字招牌,《新蝙蝠侠》自然也会考虑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