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女儿挨打,原本还火大的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赶忙去抱住丈夫不让女儿再受到伤害,同时还不忘向女儿说着对不起。
这场戏可太真实了,真实到所有观众都深有体会,都看得出女儿说出那样的话,分明只是人们在气头上的话赶话。
是啊,亲生母女间哪来什么深仇大恨,不过是彼此沟通的桥梁没有搭建好而造成的互相不解罢了,各自心底里其实都是爱着彼此的。
诸如此类的真实,影片不止一处,拿父亲的两场戏来举例。
上文提到,父亲不知道小女儿自幼就不吃番茄酱,但能说父亲就不爱女儿吗?
如果父亲不爱女儿,又怎么解释一向工作狂的父亲,在他收拾好行李出差临出发前,接到妻子电话说小女儿被隔离,而立刻扔下工作赶往医院。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实太多了,爸爸不知道孩子在哪一班,这丝毫不妨碍爸爸深切爱着孩子。
再拿母女和解的那场戏举例。
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告白,更没有什么发自心底的道歉,女儿只是默默看着母亲,轻轻来了一句 " 妈妈,你可以帮我掏耳朵吗?"
深谙东方含蓄文化的我们都明白,这就是女儿给母亲的台阶,这就是女儿在服软。
我们很难对父母当面说出我爱你,一如我们很难对父母开口说对不起,只有中国人才懂。
真实的父爱、真实的母女关系、真实的家庭氛围,包括片中每一次真实的争吵,真实,便是《美国女孩》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后来了解到,影片是根据导演自己的真实经历而改编而成,那么一切都合理起来,因为有的细节如果不是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压根拍不出来。
影片的优点肉眼可见,缺点或者说遗憾的地方也是十分直给地让观众看到。
比如开篇提到的,特定时期的描述不足以及对 " 美国女孩 " 文化认同的诠释不到位,仅仅引了几句旁人的看法就草草了事。
又比如母女的和解来得太过突兀,没有给到观众一个递进的逻辑,好像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母女突然就和好了,让人接受无能。部分台词的过于直白,也显得有些不懂留白,太过煽情了一些。
但不论如何,它依然是去年最值得一看的华语电影之一,能将母女之间的情感刻画得如此细腻,能将寻常百姓的生活描摹得如此真实,就已经很值得称赞。
它比不上侯杨李蔡的作品,甚至不如张艾嘉巅峰期的作品更成熟,但它有着诸多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
在去年的同一场颁奖礼上,《美国女孩》与同类型题材的《瀑布》角逐最佳影片,相对应的两部电影的主演,贾静雯与林嘉欣同时争夺最佳女主。
结果《瀑布》赢了《美国女孩》,林嘉欣输给了贾静雯。
同样是疫情背景,同样拍母女和解,为什么《美国女孩》与林嘉欣都输了?
个人觉得,两部电影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遑论优劣,不负责任,但细看这两篇同题作文,还是能找到差异所在。
《瀑布》出自钟孟宏导演之手,影片将故事与疫情这个特定时期联系得严丝合缝,不仅用镜头呈现了疫情下中产家庭的脆弱与家庭内部母女的矛盾与和解,更是视角外延勾连社会,让观众看到整个社会于这个家庭的影响。
而《美国女孩》虽然
选择了非典作为故事背景,于整部影片来说," 非典 " 元素的影响十不足一,好像只是单纯成为了一个年代背景的佐证,更多是被当做推进剧情的工具来使用,要是把本片当成一部非典题材的电影,以为它有多少当下性,那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