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模糊间认识到自己的病不简单。
接着。
家人所有细微的习惯变化,都在挑动着他敏感的神经。
女儿天天在医院陪护,言语间不再顶撞;妻子一如既往嘘寒问暖,但对他抽烟极其反感……
直到林父无意间听到真实病情。
紧闭双眼,瘫软在墙上。
按照套路,此时应该出现一个伟大慈父形象,独自承受死亡,为妻女分忧。
没有。
剧集展示的,是一个普通中年人在消化死亡过程中,敏感又多疑、暴躁又呆滞的扭曲状态。
家人哪怕迟到一会儿,他大发雷霆。
而自己独处时,又眉头紧锁,诚惶诚恐。
甚至到手术前的最后时刻。
他全然崩溃。
逃了。
从医院跑了,打电话不接,后来干脆关机,只留下一张带有银行卡密码的纸条。
你又以为他是替母女着想,想独自承担死亡?
不,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 " 通透 "。
林父擅自离院后去了车站。
他想回老家,想看看贴在墙上的旧物件——女儿的奖状、作文、愿望……
趁手术前回去拿一下
细看表情——
眼神一边在回避,又一边在打转,谨慎地观察女儿的反应。
对,他还在说谎,还在掩饰。
掩饰什么?
坐在车站的肯德基里,他平静地诉说女儿小学时在作文里写的愿望。
" 给妈妈做一个生日蛋糕 "。
" 一起吃肯德基 "。
" 一起去露营 "。
是的。
他并非在掩饰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这个世界尚存的留恋,以及这种留恋所产生的自卑与怯懦。
只有他在掩饰吗?
杨紫被赞叹的那场哭戏,正是在肯德基面对准备逃走的父亲。
眼泪并不张扬。
低头,泪崩,落荒而逃。
她也在掩饰。
甚至,全家人都试图用自己的谎言包裹住死神镰刀的锋芒。
大结局中有一幕。
几乎是中国式家庭的写照——
林父跑到卫生间去吐,林母赶紧去照顾,林之校突然回家。
大家都对病情心知肚明。
大家的反应是如此相似,又是如此矛盾。
林母,是紧张兮兮的故作轻松;
林父,是一切坦然的故作轻松;
林之校,是极其纠结的故作轻松。
都知道,绝症是电视剧最常用的套路。
可为什么《余生》的亲情戏没有让观众反感?
区别在于——
大多数剧集将 " 死亡 " 像核弹般投入剧情,使人物发生毁灭性转变。
而它则更加耐心地呈现出,投弹之后,那些放射性余波是怎样慢慢侵蚀一个人,一个家庭,而他们又作出怎样的 " 负隅顽抗 "。
再看看仅剩不多的生活日常吧。
试穿婚纱、排练婚礼、写婚礼誓词……
林之校看着父亲去试西装,才意识到他已经瘦弱至此。
林父买来冰淇淋陪女儿吃,那是她小学的愿望。
情绪被推向高潮。
别忘了——
当一个中国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正是此前所有人没说出口,却又在一举一动间交叉感染的不安与踌躇,才让最后的情感倾泻足以引起共情。
这也是 Sir 今天依然希望评价《余生》的原因。
市场瞬息万变。
套路总有失效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