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市场,独特的电影。
文 | 三喜
编辑 | 赵普通
一周前的第 94 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日本影片《驾驶我的车》获四项提名,并将最佳国际影片收入囊中。
影片有关爱情、死亡与和解,主要取景地位于曾经遭受过原子弹摧残的广岛,结合疫情之下世事无常的大背景,更显得意味深长。
43 岁的滨口龙介,此前早已凭借《欢乐时光》《夜以继日》《偶然与想象》等电影蜚声国际。此次获奖,距离他的 " 前辈 " 是枝裕和冲击奥斯卡,只过了三年。于是,关于日本电影又一次开启黄金时代的讨论声再次响起。
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电影 " 重塑 " 日本
日本影史上有两个公认的 " 黄金时代 ",主要以大师多、佳作多和产业发达为标志。按照学者四方田犬彦在《日本电影 110 年》一书中的划分,两次黄金时代分别为 1927 年至 1940 年,与 1952 年至 1960 年。
早期的日本电影从东京和京都两个中心发展而来。1923 年," 关东大地震 " 爆发,东京电影厂毁于一旦,日本本土电影产量腰斩。好莱坞电影和欧洲电影在这一市场空白时期进入日本,影响了当时的年轻电影人。个人制片厂被淘汰,导演、编剧和演员纷纷转投松竹、日活等大公司。
当时正是默片向有声电影转型时期,开发有声技术,改组成功的东宝也成为后起之秀。松竹的小津安二郎,日活的内田吐梦,东宝的成濑巳喜男,还有辗转过几家制片公司的沟口健二等导演,经历了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时代的探索,在此时已形成独特个人风格。
日本电影的第一次黄金时代,也在此时出现。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的电影年产量已达到近五百部,紧随坐拥好莱坞大厂的美国之后。但美国对日宣战后,来自美国的进口伊斯曼胶片断供,再加上日本国内战时管制,电影产量骤减,内容上也沦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电影业遭受重创。
直到二战结束,美军结束占领后,日本电影才开始逐渐复苏。东映、东宝、日活、松竹、新东宝、大映六大公司确立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流水线电影的体制,在武士片、怪兽片、言情片等领域发力。黑泽明、沟口健二等大师纷纷拍出杰作,并在国际上拿奖,同时,被美国麦卡锡主义狂潮波及的日本文艺界出现派系之争,一些被排挤出大厂的电影人们掀起了一场独立制片热。日本电影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1952、1953、1954 三年,沟口健二凭借《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和《山椒大夫》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接连获奖。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七武士》《战国英豪》也分别收获了 1951 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54 年银狮奖和 1959 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58 年,日本的电影观众人(次)数创纪录达到 11.27 亿人次。电影帮助日本,重塑了在国际上丧失已久的文化自信。
桃色电影与动画长片
随着电视的普及,60 年代的日本电影产业逐渐显露疲态,新东宝在 1961 年就终止了电影制作。
佐藤忠男在《日本电影史》中提到,新东宝公司倒闭后,一些独立制作公司开始以更低预算来制作色情电影,让不知名的女演员裸体表演,不使用布景,仅带着摄像机在公寓的某个房间里,拍摄周期只有几天。
这种电影的预算一般是三百万日元,所以也被称为 " 三百万片 "。又因为片中充满性描写,所以又称 " 桃色电影 "。
桃色电影制作条件极为恶劣,为评论人不齿。该类电影的制片公司也区别于既有的社会派、艺术派的独立制作公司,被戏称为 " 色情制片公司 ",并受到蔑视。
但桃色电影却支撑了当时的日本电影产业。60 年代中期,桃色电影兴起,至 1970 年,这类电影的产量已占全国影片总产量近半数。
从 60 年代到 80 年代,低成本桃色片始终是新导演出头的机会,黑泽清、周防正行等日后的中坚力量当时甚至掀起了 " 桃色片新浪潮 "。
同时,日本的动画产业逐渐兴盛起来。早在 1958 年,东映公司就制作了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成功出口美国,获得了第一届威尼斯儿童电影节特别奖。1963 年,手冢治虫的虫制片公司推出日本历史上首部 TV 动画《铁臂阿童木》。1977 年,舛田利雄导演的《太空战船大和号》又兴起了一股动画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