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哈利 · 波特 " 故事中,大部分人物饱满又鲜活
有时出于误会,出于嫉妒心,三人也会爆发矛盾,但不久又重归于好。
哈利果敢,罗恩善良,赫敏聪慧,无数细节,刻画了他们的鲜活与可爱。
" 神奇动物 " 里,尽管我能捕捉到纽特作为主角的魅力,但他身边的伙伴在三部里来来往往,不停变化,很难讲对谁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前两部与纽特并肩战斗的缇娜,在这一部电影里以 " 美国魔法部事务繁忙 " 这么一个毫无说服力的理由持续下线,换上了三个近乎全新的角色。这三人与纽特和雅各布组成五人行动组,完成任务。
▲前两部陪伴纽特的缇娜在《神奇动物 3》中也莫名其妙下线
上一个主角还没在观众心中站稳,就来了面目模糊的下一波,这让人在情感上实在难以接受。
除了人物角色的快速翻篇,电影细节也让观众感到糊涂:
我始终很难理解,奎妮作为一个拥有上帝般视角的摄魂取念者,明明深爱着雅各布,为什么会反水倒戈向格林德沃的阵营——自诩相对认真地观看了全系列,但我还是不明所以。
▲奎妮也倒戈向格林德沃的阵营中
" 神奇动物 " 由原著作者 J · K · 罗琳担任制片与编剧,由执导过 " 哈利 · 波特 " 系列电影的大卫 · 叶茨担任导演,核心主创团队还是 " 原来的配方 ",不存在断裂和换血。
但为什么,魔法世界会变成了这样?
迷惑
魔法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按捺下失望的心,我仔细想了两天,努力理出一些思路。
魔法世界倏然扩张了,相比原来 " 哈利 · 波特 " 系列的世界观," 神奇动物 " 系列故事复杂了 5 倍不止,但一部电影的时长总归是有限的,它的容量受到时长的限制。
而按制片方的计划," 神奇动物 " 只有 5 部电影的体量,比前者还少了 2 部。
▲ " 神奇动物 " 系列的世界观更复杂,体量却变小了
加之,前者还有原著作为底稿。
其实,在从影院出来后,我就在想,既然 J · K · 罗琳如此富有野心,为什么不把 " 神奇动物 " 系列写成小说呢?写成小说,一定会比电影精彩许多。
这倒不是什么 " 原作原教旨主义 "。
在《神奇动物 3》观影那一天,为了做功课,我在书店刚刚看过一遍《哈利 · 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原著。有最直观的对比,我发现,文字和影片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落差是巨大的。
▲《哈利 · 波特与死亡圣器》剧照
这是呈现形式所决定的。
电影只能通过人物的台词和表演来提供信息,但小说可以使用解释性的文字让读者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死亡圣器》里,也简单介绍过邓布利多家族的往事,哈利三人组是通过一本在魔法世界发行的读物知道的。
哈利读到《预言家日报》记者丽塔 · 斯基特的作品。她在邓布利多去世后,出版了一部人物传记,名作《阿不思 · 邓布利多的生平与谎言》,一跃成为魔法世界的畅销读物。
小说里,J · K · 罗琳将这本书的节选段落,直观地写出来,呈现在人们眼前,读起来趣味横生。
▲电影《死亡圣器》中的邓布利多
如果写成小说,罗琳大可用同样的手法来描写国际魔术协会主席竞选过程中,候选人之间发生的种种。
想通过影像呈现如此的信息量,把个体的主张、理念、逻辑,那些超越故事情节之外的思考的内容全部展现出来,2 个小时的电影是远远不足够的。
或者说,对思想的呈现,这同样也是影像的弱点。
▲短短 2 个小时的电影时长无法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展示出来
于是电影只能删删减减,把行为逻辑砍至最单薄,对背景设定含糊其辞,留足时间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