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家五代人而言,另外一堵墙,就是“学外语“。从英敛之到英千里,再到英若诚、英达、英如镝,都沾了外来文化的光,同时架起了两种文化的沟通桥梁。

「《末代皇帝》英国首映,英若诚与戴安娜王妃」
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乾隆年间,崇拜东方的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到中国交流,带着英国上等礼物,再三嘱咐要迁就中国礼俗。面对乾隆,马嘎尔尼说跪就跪。可是人家交流、通商、合作的要求,乾隆一个都没答应,还把人家当藩属地看。而且觉得外夷小国,你们那些个东西,咱根本不缺,也不大瞧得上。不久后,英国富强了,直接拿炮火来轰。
鸦片战争失败后,勤于政务的道光皇帝,依然没有多看一眼国外的心思,并不认为国家有改革、开放和学习的必要。历史学家蒋廷黻说,若是把光绪时期的改革移到道光年间,中国的近代化会比日本还早,远东近代史将会是另一番面貌。所以历史结论是,妄自尊大,故步自封,拒绝开放,才是一个民族的致命伤。
好在历经了百年沉浮后,我们早就或多或少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来主义,并不应该是一句空话。
只有把别人好的东西吸收进来,才能终有一天,把我们好的东西送出去。
毕竟天下之大,何止南北啊。
「全文完,下次再会」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英氏家族,中国面向世界的微观样本》,南周
[2]《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炎黄春秋
[3]《英千里教授生平事略》,英千里纪念网
[4]《水流云在》,英若诚
[5]《解密英若诚戏里戏外人生》,林建刚
[6]《英达这孙子》,阿忆
[7]《呱呱坠地的情景喜剧》,综艺
[8]《英如镝:不服输的冰球国手》,澎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