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并不是取消外来文化。
关门主义是代替不了,
艺术规律和,
人类渴望相互理解的规律的…“
——翻译家·英若诚
「逝于2003年12月27日」
代表作品:《末代皇帝》
……
01.
黎叔的《走向共和》里,有这么经典的一幕:慈禧派庆亲王跟着李鸿章去跟八国联军和谈,签订《辛丑条约》时,老李摁住庆亲王的手说,你还年轻,我已经当过一次卖国贼了,这次还是我来当吧。
李中堂死后,庆亲王成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借机捞了不少钱。庆亲王府就在后海边上,那以前是和珅的宅子。多年后,大清亡了,英达他爹英若诚,在庆亲王府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之所以能在那儿住,是因为他爷爷英敛之,把后海那一片王府、贝勒府都给买下来,在那里建了一所著名大学。
英家五代的故事,是从英敛之开始的。
英敛之并不姓英。他是满洲正红旗,原名赫舍里·英华,祖上随顺治入关,不认字,只会骑马摔跤。到了英华这一代,他爹是摇煤球的,社会地位比抬轿子的还低。但英华跟父辈不同,他有一个很高的追求:认字。

「英敛之的照片」
为了识字,他到茶馆捡包茶叶的废纸练字。这期间,他遇到一个道士,道士说,你跟我云游去,我教你认字。英华想都没想,就跟道士走了。走了没多远,两人遇到道士的熟人,一个教书先生。教书先生打听了英华的来历就说,你别听道士蒙人了,想识字,跟我混吧。便把英华收为书童。
这位先生,本来就是教旗人的。恰好一破落将军的女儿要读书,便把他请去。英华就成了陪读。不陪不要紧,一陪两人陪出感情来了。将军发现后,气得半死,结果被先生说情,说我这个学生别看出身不行,胸怀大志,将来一定有出息。那姑娘也是铁了心要嫁。英华就成了将军的女婿。
关键是,这姑娘名叫爱新觉罗·淑仲,是雍正皇帝十四弟的直系后代。
赫舍里·英华等于是娶了皇室的姑娘。
这还没完,婚后不久,机缘巧合,22岁的英华又信上了天主教。

「英敛之和老婆、孩子」
鸦片战争后,洋人的炮火摇醒了大清的春梦。洋务运动兴起,能人志士们纷纷寻找强国路。通过天主教接触到西方科学、文化的英华,政治上极为活跃。他拒绝参加科举,主张全盘西化。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败给日本。第二年,康有为带着梁启超公车上书,说赶紧维新吧,再不维新,大清要完啊。
关切国家命运的英华,很快成了康、梁的朋友,变成了改良派的战将。为了支持康党,他专门写了一篇《论兴利先除弊》,盛赞维新是对积弊已久的中国对症下药。此外,英华还是西方文化的首批践行者,自己买西服来穿,还让老婆淑仲也穿洋装。为支持维新,他还参与组织了“爱国会“,广纳志士,想把中国推向富强。这个组织里,有个新军头领,名叫袁世凯。
1898年6月,在光绪帝的带领下,中国展开了轰轰隆隆的维新运动。结果搞了一百来天,就被慈禧叫停。光绪被架空,戊戌六君子被砍掉脑袋,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一直为维新鼓呼的英华,只能逃往南方,落脚广州。
第二年,清廷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直接跟十一国开战。
仗打到一半,慈禧就跑了。
之后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辛丑条约》后,慈禧回銮,心情特别好,要搞大赦。她把维新派的名单拿来一看,里面有个英华,还以为此人姓“英“。因为慈禧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家旗人居然会支持变法。就说,把这个姓英的也赦了吧。
从此,赫舍里·英华干脆抛弃了满姓,改姓英。敛之,是他的字。
英家的传奇,这时才算正式开始。
02.
维新失败了,但英敛之觉得,还是得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才能让中国走向富强。在广州落脚时,他看到南方报业发达,可以开民智、促改革,就想在北京办个报纸。这事儿慈禧不答应。他只好去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