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馆最后开在了天津租界。大股东是天津紫竹林天主教的总管柴天宠、皖系财阀王郅隆,小股东里面有英的好基友,翻译《天演论》的严复。英敛之拥有报馆的组稿、言论和经营权。这份报纸,就是《大公报》。
1902年,《大公报》创刊。此后十年,是清廷走向灭亡的十年,也是英敛之用报业呼吁改革的十年。这期间,他以笔为投枪,干了不少大事。
「光绪年间的《大公报》」
创刊不久,英敛之就撰文《论归政之利》,希望慈禧归政光绪,中国应当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当时,俄国人提出“密约七条“,试图独占东三省利益。进步记者沈荩将消息透露给各大报馆,遭慈禧拘捕,被活活打死。《大公报》刊登了沈荩的绝命书。几年后,秋瑾被害,英敛之再次撰文痛批清廷。
美国人虐待华工时,《大公报》又呼吁大家抵制美国。袁世凯以“有碍邦交“的罪名,想查封报馆,英敛之丝毫不惧。袁世凯多次想花钱收买他,英反而撰文骂他。批判之余,《大公报》还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科学,提倡振兴实业。由于力推“君主立宪“,《大公报》得到了梁启超的盛赞。
而众所周知,大清要完之前,进步人士除了“立宪“,还有孙中山呼吁的“革命“。保皇派办报,孙中山也办过。《走向共和》里,他在美国的报纸还跟梁启超打擂台。慈禧归政后,梁办《新民丛报》,呼吁改良。革命派那边,影响力最大当属《苏报》。报纸频频刊登反清文章,最终因一篇《革命军》被封,邹容、章太炎被捕。而《苏报》时任主笔,是一个叫章士钊的人。

「章士钊和洪晃,也是很有关系」
看过《觉醒年代》的都知道,章士钊跟陈独秀是好基友。陈独秀入职北大时,他正在办《甲寅》。1920年,章士钊还筹款2万,资助了一个进步学生。该学生拿着钱,跑去湖南搞了一次革命活动。
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同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决定成立一个党组织。
后面的事,你们应该都知道了。
先说回英敛之。1907年前后,英敛之疾呼“立宪“,结果没几年,武昌起义爆发了,“立宪“与“革命“之争,终于有了答案。1912年,裕隆太后替溥仪在退位书上签字,大清完了。袁世凯登任临时大总统后,英敛之心灰意冷,逐渐退出报馆事务,加之他身体不好,便把《大公报》出兑给旧股东王郅隆。
此后,英敛之携夫人到香山静养。
其实他并没有闲着。
去世前,他还干了件大事:创办辅仁大学。
03.
大清还没完之前,英敛之为中国操碎了心。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他甚至把12岁的独子英千里,交给传教士雷鸣远,让儿子去欧洲求学,学成后,记得回来报效祖国。英千里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爱尔兰、伦敦学习,回国后,却发现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这让英敛之感到非常挫败。
英敛之意识到,介绍西欧科学同时,万万不能舍弃“中国旧有文学美术之最善者“,所以他打算办一所学校,“舍短取长,不使偏胜“。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开民智、引科学的作用。于是他给罗马教廷写了封信,阐述兴学之思。
关于校名,他的好基友、捐办“复旦“的马相伯建议取名为“本笃“,但英敛之坚持用《论语》中的“会友辅仁“,创办了这所大学。

「英千里和雷鸣远」
彼时,英敛之负责清室善后事宜,主管香山皇家园林。他在那儿收容了很多落魄满人。同时创办了静宜女中。又受熊希龄之托,建造了香山慈幼院。
英敛之大概没想到,他一生呼吁“君主立宪“,后来慈幼院里却走出了许多共产党员。而除了香山慈幼院、静宜女中和辅仁大学,他还办了北京培根小学。可以说,从幼儿园到大学,英敛之把一条龙的教育都给办全了。
英敛之是辅仁大学第一任校长。可惜,这校长当了才一年,他就驾鹤西去。临走前,他把校长的位置留给了一个叫陈垣的年轻人。陈垣嘛,也不是很牛逼,只是跟钱穆、吕思勉、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