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
1948年,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军区主力100万人,发起平津战役。一天之内,北平的物价翻了好几倍,街头四处都是抢购物资的人群。12月,蒋介石授意磋商“平津教育人士抢救计划“,傅斯年给北平发去电报,要求大家能少带东西尽量少带,不要有任何迟疑。到了台湾后,又给英千里发出专报,希望他火速赶往台湾,到台大任教。这时,英若诚特意从清华赶回家,劝说父亲留下。
他相信未来是光明的,留下来,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
英千里只问了儿子一句话:
“那我的信仰怎么办?“
说完,便登上飞机,去往台湾。
06.
到台湾后,英千里负责恢复台湾辅仁大学。
他的后半生,是在讲台上度过的。在他的学生里,出了余光中这样的文人,也出了马英九这样的政客。因外语水平极高,蒋经国聘他做专职翻译。他死的时候,蒋介石亲自写了一块匾,上书“教绩孔张“。
追思会,是蒋经国主持的。抬棺的,全是立法委员。
懂点历史的人知道,这些光辉事迹,最终都会给英家第三代,造成“麻烦“。

「英家第三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历经洋务、维新、立宪、革命、军阀混战、蒋家统治、抵御外辱、抗战胜利,终于找到了一条出路。在高涨的建设热情下,英家第三代纷纷发自内心与英千里划清界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由于特殊年代的政治背景,英家子弟,都很难如愿。很快,一波又一波的“运动“袭来。渴望得到组织承认的英家第三代,反而一个个被击倒。
在清华建筑系任教的英若聪,是梁思成的研究生、助教。他本来可以读辅仁大学文学系,经英若诚建议,考了清华。他原本是党组织重点培养对象。结果1957年,被错划“右派“,整个人一下子变得无比消沉。随后,他被赶往工地,成了抹沙工。因为耽误教龄,很晚才评上教授。
这只是开始,不久后,英若识也被群众专政。因海外关系,被安了一个“图谋不轨“的罪名。双胞胎弟弟英若智则因为画了一幅画,画中猫看着月亮,被革命小将发现,指责猫的谐音是在攻击伟大领袖。英若智便被投进了现行反革命监狱。虽只关了短短三个月,此后他的工资却被停发。

「蔡葆真」
由于丈夫身在台湾,蔡葆真又精通法文,同样被安上一个“法国间谍“的罪名,她被隔离到一个只有7平米的小矮房里居住。
不过最倒霉的,还是英若诚。
1968年,他莫名其妙被捕,然后被送到监狱,蹲了整整三年。
前半生的所有经历,一时间竟都成为了他的罪状。
07.
英若诚在庆亲王府住了七年。王府里有诸多古玩,花园里能打网球,客厅里都是高档家具。搬出庆王府时,英已经十一岁了。身为英千里之子,少年时代,他给英氏家族“丢光了脸面“,居然三次被学校开除。
第一次是辅仁中学,因为老师讲日本人“共荣文化“,英若诚很生气,拿弹弓打了老师。陈垣跑去说情,英千里坚持将其开除。十岁时,他去圣心中学,埋头苦学,成绩涨得飞快。不久,他学了一大堆不文明的骂人脏话,被举报到他老子那里,又没读完,就被送到了教会学校,圣路易中学。
那学校里,连他只有四个中国学生。英若诚将语言天赋发挥到极点,英文越来越厉害。1200分总分,他能考1150。然后就开始跳级,要不是因为课程变动,他16岁就可以上大学了。结果又因为顶撞老师,险被开除。
好在最后教会方面出面,为英若诚平反,这才保住资格。按他的成绩,本可以保送去剑桥。但英千里对他说,你还是在国内上大学吧:
“不要像我一样,从一所外国学校出来,又进到另一所外国学校里去。“
因为在圣路易中学读书,英若诚结识了大量外国朋友。建国后,进人艺,填档案写海外关系。人家写几页纸,最多了。他写了十几页。他入狱后才明白,那十几页“海外关系“,早就被锁死在档案里,成了审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