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这个,连他的某一真实身份,《水流云在》里也隐瞒了。
书中,英若诚提及自己被关押,是因为受彭真委托,多关注一些外媒信息和外国人的活动。实际上没这么简单。英文版《水流云在》里,记录了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英若诚和吴世良,其实从事的是“抓间谍“的工作。
每个跟他们有来往的外国人,每次交流的内容,都会被送上去。中国物资困难时期,英家依然有食物来招待外宾。这些外宾,不少都是英若诚的朋友。但每次用餐结束,他和妻子都要写长长的报告,装进档案袋里上交。

「英若诚与他的传记作者康开丽」
当年,英国驻华外交官伊文斯,是英家的好朋友。他曾把汽车卖给在美国读书的英达。但英若诚夫妇也写了他的报告,标题叫做“伊文斯战役“。
工作期间,英若诚和吴世良,成功搜集到两名美国人从事间谍活动的证据。两人是受美国资助来清华交流的讲师。不久,便被抓捕。
而关于为何隐瞒,根据英若诚口述而整理成书的作者康开丽坦言:
“这是一本英若诚希望世人看到的传记,是他有选择性的回忆。“
可见,之所以对狱中苦难避而不谈,都是英若诚细心斟酌过的。在英达看来,在政治年代建国热情的驱使下,父亲一直在向组织靠拢,在维护自身信仰,所以才在书里说了不少“假话“。还有许多隐秘,至今不为人知。
晚年,曾有记者去采访病中的英若诚。记者问他对老舍的死有什么看法时,英若诚沉默了好一阵,然后一字一顿地回答道:
“我不愿说!“
一切尽在不言中。
08.
时间来到了1971年。
那一年,“九一三事件“中,林彪出逃,机毁人亡,成为了那时期运动局面的一次历史转折。就在那年,英若诚出狱。回到家后,邻居见到他,都大吃一惊,以为他早就死了。在其关押期间,儿子英达住在岳母家,结果岳母回南方,把英达丢在街上,害得英达四处流浪,住下水道,捡垃圾吃。
出狱后,整体政治环境还没得到大的改变。英若诚没办法回舞台,就想着写点剧本。结果写来写去,总是夭折。他慢慢心灰意冷。1975年,他被调到了《中国建筑》杂志社上班。英若诚一度以为自己再也回不到人艺了。
但历史没有让英若诚彻底灰心。就在那年1月,邓公进入了中央领导核心。周恩来病重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开始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对混乱局面进行了全面整顿。次年,“四人帮“被粉碎。紧接着,邓公再出山,并于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开“大幕。第二年,邓公访美。中国在经过曲折、艰难的探索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自此,英若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话剧舞台上的英若诚」
跟祖父英敛之、父亲英千里一样,他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50年代初,英若诚就搞起了戏剧翻译。他译的《奥赛罗导演计划》,巴金看了,力推出版。要不是大环境,他会不断翻下去。
1980年,51岁的英若诚,跟着曹禺去英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戏剧《上帝的宠儿》,很快将其翻译到了中国。此后,他一边演话剧,一边致力于将外国戏剧翻译到人艺,并将人艺的经典剧目,推介到全世界。
这期间,他在话剧舞台上,留下了《骆驼祥子》里的车厂主刘四爷、《茶馆》里的混混刘麻子等经典形象。同时,他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萧伯纳的《芭巴拉少校》、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赫尔曼•沃克的《哗变》翻译、引入到人艺,又将老舍的《茶馆》、曹禺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家》、锦云写的《狗儿爷涅槃》翻译到国外,在美国导演话剧《家》和《十五贯》,自己还参与创作了《像他那样生活》、《怒涛》等话剧剧本……
老舍的京味写作,充满口语,要精准翻译其韵味,可谓难上加难。而至今,《茶馆》的英文字幕,还是以英若诚的版本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