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里的英若诚」
整个80年代,经过长达十年的压抑,文化井喷,战将频出。北岛、芒克、崔健、李泽厚、莫言、余华、海子、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十年里,人们对美学、艺术、诗歌的崇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此间,经阿瑟·米勒推荐,英若诚做了BBC迷你剧《马珂·波罗》制片人,出演忽必烈。贝托鲁奇看完,又拉他演了《末代皇帝》里的监狱长。
那时,英若诚官至文化部副部长,主管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和文化市场。演《末代皇帝》,是胡耀邦特批。任职期间,他还抽空参演了不少话剧。
在罗马拍《末代皇帝》时,英若诚接到吴世良病重的电话。他本来想拍完电影再回去。可医生说,你现在不来,我不能保证你还能见到。等英若诚回京,吴世良已在弥留之际,神志不清。不久,吴世良离开人世。
四十年间,英若诚和吴世良走过了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妻子去世,令他万分悲痛。他本不想再回罗马,但因参演《末代皇帝》是吴世良生前的心愿,他坚持把戏拍完了。

「英若诚与吴世良」
临走前,吴世良正投入毕生积累翻译名作《春月》,还剩最后一章。她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以至于在翻译过程中,数次跟英若诚争吵。
妻子死后,英若诚亲自翻译完了《春月》的最后一章。
这是这对夫妻一生中最后一次合作。
《春月》的书封上,写着八个字:
吴世良译,英若诚校。
09.
很多人知道英若诚,并不是因为《末代皇帝》,而是因为《我爱我家》。
这就要说到英家第四代的故事了。
英达出生在英氏家族,本来小时候可以衣食无忧。没想到父母遭遇风波,自己只能上街流浪。那时节,迫于生计,家里很多家具都被拿去卖,换了粮食。他也因此错过了最关键的启蒙阶段。上学期间,完全是个小混混。

「姜文的绰号马猴,就是英达取的」
1976年,英达在北京七十二中读书,班上多少人,他考多少名。那时,他认识了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某些桥段,是他和姜文的亲身经历。
运动过去后,父母回家,忙着给他补课,将其“回炉重造“。英达渐渐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延续英氏家族荣光的历史重任,“痛改前非“,疯了一样补习。好在英家给他遗传了一个高智商,他硬是考上了北大。
时代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读的是北大心理系。然而,去了才知道,自己对这个完全没兴趣。所以在北大,英达没怎么正经上课,到了学期末才去听听考试重点,蒙混过关。英若诚反对他搞文艺,最终没反对成功。
在北大,英达创立了“北大剧社“,开始搞戏剧。
大学四年,英达把剧社搞得红红火火。此外,他还在这里挖掘了不少日后用得上的人才。比如王小京,日后《我爱我家》的摄像,就是他同班同学。有趣的是,当年《大公报》第三代掌门,名叫王芸生,写过很多骂蒋介石的文章。后来他有个女婿,叫王扶林,拍87版《红楼梦》的那位。
而王小京,就是王扶林的儿子。
后来,英达还认识了中文系77级的梁左,和中文系88级的梁欢。
当然这都是后话。英达毕业时,把社长位置传给了堂弟,日后《我爱我家》的编剧之一,英若聪的儿子,英壮。他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心理学。当了一年老师,英达实在割舍不下对戏剧的热爱。
1985年,跑去美国深造。
英家历史上“引进西方文化“这熟悉的一幕,又在英达身上重演了。

「英达和梁左」
在美国,英达一边上学一边刷盘子。某日,他跟着同学看了一个片子。看的过程中,同学乐不可支。但因文化隔阂,英达看那片子,没觉得有啥可笑。后来他不断地通过片子来学英语,越发觉得它好玩。这个片子,就是美国情景喜剧《考斯比秀》。1988年,英达已回国发展,一次去好莱坞拍片,经过一个片场时突然撞见《考斯比秀》拍摄。他进去当了现场观众,看完了整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