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能为了练肌肉拼命,那我就要求你继续瘦到皮下脂肪率 6%。
看过你在其他片场的纵身一跃,到我这便也能上刀山下火海。
这一切彭于晏自然都清楚,他对此给出的回答都是同一个字:" 好 "。
就像《破风》导演林超贤提到他的拍摄状态时说的那样——
" 有时灯没好,有时其他人没好,你跟他说,再冲刺一遍,他都说好。"
粉丝忍不住发问:
每次看着你,我都在想,你是想着什么来让自己坚持下去?
她姐也是真的好奇,这种执行力早就超越了一般的坚持和自律,我想到了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
好似机器一般。
再 " 惑 " 两年
" 机器一般 " 的彭于晏的 " 自虐 ",到《热带往事》似乎到了巅峰。
镜头里,他只是最底层的空调修理工王学明。
他褪去了永远阳光的套子,暴瘦 32 斤到脱相,满身的腱子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嶙峋的脊椎骨。
压低帽檐,微微驼背,长期背着单肩包、提着铁罐让他走路时不自觉地高低肩。
形销骨立间,一种濒临崩溃的脆弱感从他身上幽幽传出银幕。
电影一经上映,赞赏纷至沓来,更有人称彭于晏 " 走出了 " 彭于晏。
从业这么多年,不用细数,彭于晏获得的各路 " 肯定 " 也足够出一本人物小传了。
合作了多部电影的导演林超贤不止一次地夸赞他 " 没想到还有年轻人,肯花大时间去做一件事 "。
姜文更是把他的自律称为 " 脑子管控身体,灵魂指挥肉体 "。
但似乎很难想象,从各种意义上,都活成了一个形容词的彭于晏,像一个站在薄冰上的人。
明明有了多部代表作,他依然诚惶诚恐," 我演戏没有开窍 "。
拍《黄飞鸿》的时候有一场戏,彭于晏拍了好多条都没过。
其实放在任何一个拍摄现场来看,某一条戏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彭于晏因此产生的挫败感,在很久之后不时挑起他敏感的神经。他觉得自己演不好,很对不起现场的其他人。
隔天请剧组喝饮料,小心翼翼地观察后,才发现大家并没有在意这件事。
但若下次再碰到这种情况,他仍会很难过。
每次拿到新的角色,彭于晏会产生 " 不知道怎么演 " 的恐慌。
我合适吗?我能演吗?我怎么才能像这个角色呢?
演《翻滚吧!阿信》时,观众看到他为了靠近真实的体操运动员而苦苦训练八个月,夸他敬业。
可他的想法是,我如果不把自己变成那样,怎么对得起林育信?怎么对得起陪我一起训练的体操队的小孩?
演《紧急救援》里的救捞队队员,彭于晏学会了自由潜水和急救,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找替身。
他同样是那一套想法——
我如果自己不去体验,救援的人看了觉得彭于晏演的不对,那他们会怎么想?他们的家人会怎么想?
被涂上防火浆的彭于晏,正等待下一场火烧镜头
不去真正感受过体验过,怎么敢上去演呢?
这种 " 心虚 " 让他活脱脱有了拼命三郎的架势。
观众说彭于晏:" 每拍一部戏就解锁一个新技能 "。
《激战》,学了好几个月综合格斗,巴西柔术和泰拳。
《海豚爱上猫》,拿到了海豚训练师资格证。
《破风》,每天在自行车上练 10 小时,考下了场地专业赛车手证。
《黄飞鸿》,学会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
但对于彭于晏来说," 强大 " 给他安全感。
前期的大量准备,都是为了消除真正去表演的那一刻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在《鲁豫有约》中,彭于晏头一次闪现这种不安。
他坦言:" 没有办法控制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对身体的控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让我有一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