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韩剧有网文味儿,日漫近些年也流行起了穿越异世界、成为龙傲天的 " 爽文 "。去年的美国大片《失控玩家》的核心创意——游戏 NPC 觉醒、反抗现实中人,中国网文里也早玩过不少,扩大到游戏题材,那就更多了。
近几年好莱坞热炒的 " 多元宇宙 " ——漫威在尝试的英雄大乱斗,或者杨紫琼新片《瞬息全宇宙》中主角穿越多个平行时空的设定,更是令人联想到快穿、综穿等熟悉的网文梗。
网文味儿,究竟是什么味儿?
为什么海外作品会有网文味儿?原因多种多样,一上来就打成抄袭、偷梗,并非成熟心态。
最明显的,IP 影视与网络文学的出海,会将网文趣味带到海外。而在此基础上,海外也开始购买国剧与网文版权,进行翻拍:泰国翻拍了《杉杉来了》《匆匆那年》,日本翻拍了《微微一笑很倾城》,韩国翻拍了《步步惊心》《太子妃升职记》,即将翻拍《赘婿》。Netflix 买的《三体》不是网文,但焉知其之后不会买。
这里我们就需要探究一个问题,网文味儿究竟指什么?为什么中国网文会与海外许多其他形态的作品殊途同归、甚至可能跑在前头?
其一,基因繁杂,站在前人肩膀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从 80 后一代开始,中国年轻人便有条件接触到全球的流行文化产品,娱乐方式逐渐丰富。作为创作者受到的熏陶相当复杂,自然也会影响到自身输出。
呈现在网文发展脉络里,早期玄幻小说热衷挖掘传统文化,但也吸纳了西方奇幻文学的写法;如今热门的系统流、无限流显然深受游戏影响,借用了很多游戏术语(" 攻略 "、" 副本 ");动漫、电影直接间接的影响更不用说。
《无限恐怖》是网文中无限流的开创者,但也被认为借鉴了 2000 年的日本漫画《杀戮都市》
不是每个类型都能精准溯源。被《开端》炒热的时间循环,欧美电影、日本动漫都拍过不少,但对于更年轻的受众来说,最熟悉的参照物可能不是哪部经典,而是打游戏时存档、读档的行为。
与之类似的,霸总玛丽苏也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源头:韩剧、台偶、日本少女漫,甚至名著《傲慢与偏见》。各国在差不多的基础上去提炼与筛选套路,再去产出。而不同的国情与内容生产机制,造就了不同的速度。
在中国,网文的产量与创作者、用户群都是巨大的,言情也是大类,因而迭代相当迅猛。传统霸总很早就玩到了天花板,进入反思反讽反套路的阶段。再看其他国家拍的强取豪夺,自然满是古早味儿。
其二,高概念,设定先行。
高概念(high concept)是一个来自好莱坞的术语,学者贾斯汀 · 怀亚特将其解释为:" 一个显著的、容易的、可简化的叙述,同时也是提供了高程度可销售性的叙述。" 简单来说,就是力求电影的卖点能用短短几句话概括并传达给观众。
该策略在商业大片上应用最为广泛,随着 Netflix 的扩张,这一制片思路也被带到了其他国家地区。如《甜蜜家园》《鱿鱼游戏》等网红韩剧,无需谈及演员是谁、表演好坏等细节,设定本身就是卖点。
" 高概念 " 策略形成于 70 年代,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电视媒体已经加速了信息流动,分散着观众的注意力。殊不知,网络上才是真正的海量信息。
网生内容在内卷严重的情况下,多半会无师自通地走上高概念之路,大开脑洞,设定先行。网文、网漫、网络影视,在这一点上没有太大区别。韩剧这些年的变化一部分是因为海外流媒体的助推,同时也有集中收割自家网漫 IP 的缘故。
当然,如果把创作重点过多放在如何把人 " 骗 " 进来,也不是一种健康稳妥的状态。大部头的网文连载,往往是开头引人入胜,后期疲软重复,Netflix 热剧也时常陷入这样的烂尾争议。
其三,爽,直面欲望。
事实上,与其说某某电影、某某剧有网文味儿,倒不如说,大家都是流行文化 " 类型化生产 " 的结果。类型之所以套路严重,却还能一直流行,正是因为它是一套直击爽点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