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效应的背后,既有播出渠道和舆论环境的客观变化,也有平台的主观选择。
在台播时代,观众并不具备自主选择的权利,观看习惯基本是跟着电视台排播走的,那个年代的经典老剧汇集在暑期档,每年都播一遍的《还珠格格》和《西游记》,组成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随着播出渠道的变化,所有老剧都可以被随时随地反复播放。2018 年,优酷购入《甄嬛传》版权后,播放量在一周之内就来到了 1.5 亿,超越了同期上线的多部新剧。在爱奇艺的实时热度榜 TOP20 里,也出现了《武林外传》《琅琊榜》《终极笔记》等 " 老剧 "。
对经典作品的追溯,和对当前作品的苛责,永远是观众品鉴时同步进行的一体两面。随着观众剧集鉴赏能力的整体提升,舆论环境的变化,让更多老剧有了 " 再发挥 " 的空间。毕竟在当下,剧集作为为数不多的大众娱乐品类之一,作为社交货币的价值只增不减。
美国学者亨利 · 詹金斯曾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指出:一旦电视人物进入了更广泛的流通,侵入我们的起居室,在社交网络中无处不在,它们就已经属于观众,而不只是创作它们的艺术家。在每天都有新梗的社交网络当中,从经典剧集作品当中挖掘的 " 梗 ",传播力自然不可小觑。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 " 红学家 " 存在于书本和纪录片里,那么 " 甄学家 " 则遍布舆论场的各个角落。
随着长视频平台流量焦虑和盈利需求的提升,剧集的长尾效应作为尚待挖掘的点,开始被更多行业内外的人所关注。根本上,一部剧不是播完就画下句点,它仍然拥有多次发酵和再收益的机会。
一方面是版权收益的可能性,制片方花儿影视就在近日接受采访表示,《甄嬛传》播出至今,平均每年还能带来一千多万的收益;另一方面是新平台营销案例的激励,2019 年初,剧集《我们都要好好的》未曾掀起太大的火花,未曾想,竟在 2020 年 1 月的一条爆火短视频而重新收获巨额播放量。
多重要素下,老剧版权的争夺与重新运营成了平台之间的一场暗仗。会员数逐渐接近天花板后,视频平台对用户的争夺也从 " 获取增量 " 转变为 " 运营存量 ",而在用户黏性的提升中,老剧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环。优酷就在 2019 年专门为老剧开设了 " 高清经典剧场 " 的专栏,提供《三国演义》《新白娘子传奇》等多部 HDR 画质的老剧内容。腾讯也在电视剧分类下单独设置了 " 考古专区 "。
" 周年纪念 " 作为一个营销事件,背后也大多是平台在牵头,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老剧的播放量,以此来为平台 " 促活 "。有负责剧集宣传的从业者告诉毒眸,这样 " 跨越时间 " 的宣传方式,一般都不是由当时负责宣传的公司策划的,而是由平台来完成。
此外,已经具有符号价值的 " 老剧 ",往往能在周年庆当中再度激发 IP 衍生价值。海外剧集在这方面颇有研究,《老友记》播出 25 周年时,制作方就特别制作了供影院放映的三部《老友记:25 周年纪念》(Friends 25th: The One With the Anniversary),包含原本的剧集内容、删减片段和全新的主创采访片段。同时还有纪念品快闪店、和乐高等品牌进行联名合作以及主题灯光秀。
去年四月《权力的游戏》开播十周年之际,也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纪念日庆典。HBO 特别开设了开辟《权力的游戏》十周年纪念专页,将这次庆典命名为 " 铁王座纪念日 "(Iron Anniversary)。不仅发布了演员们的最新访谈,还组织了 " 线上刷剧 " 的活动。
如此看来,国产剧的 " 老剧效应 " 似乎刚刚开了个头。但无可否认的是,经典剧集之所以能够拥有跨越时间的生命力,肯定不止 " 时代滤镜 " 的加成。这为如今的创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播出期的热度之外,能否经受时间的检验,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