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点开最近几年的都市剧,你会发现所有的有钱人或者是正在奋斗的中产都来自于投行。
《欢乐颂》里的安迪回国前就是美国投行精英,《我的前半生》里,贺函、唐晶、陈俊生都是投行的,《我们的婚姻》里佟大为饰演的角色是投行经理,《心居》里童谣饰演的顾清俞是一个顶级投行精英,《北辙南辕》里的尤珊珊虽然不是投行的,但她在剧里被描述成一个投什么都挣大钱的天才投资人。
编剧对有钱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积累的匮乏程度,让人不禁想问一句。
请问我们是只有投行一个职业了吗?
如果说国产剧里的 " 穷人 " 尚且有对买房的执着,那么国产剧里的富人仿佛就只剩下谈恋爱一个功能了。
贪婪、野心、权力、名望、地位,那么多标签和价值方向,总有一个是勉强可以和爱情相较的吧。
《心居》里可以称得上是有钱人的两个主角,童谣饰演的顾清俞和张颂文饰演的展翔。这两人一个是能买得起上海两千万新房的顶级投行精英,36 岁事业有成却仍然一心追爱年少白月光;另一个是坐拥多套上海房产的拆迁户,42 岁无所事事甘当女神备胎无怨无悔。人物缺乏核心的支撑逻辑,单薄到经不起观众的一点吐槽。
向来有浮夸之名的韩国偶像剧,尚且能在《继承者们》中贡献出如超级富二代刘瑞秋这样一个脸上写满了所有欲望都被满足的厌世感角色。尽管这类顶级富豪远离观众的生活,可人性微妙的共情之处仍然能够被观众注意且理解到,这就是有功底的编剧对上流社会某一类群体的精准侧写。
反过来,到了国产剧里,观众几乎无法真正挑出一个能让人产生共情的有钱人角色,或者说,让观众找到角色身上除了钱之外的第二个共情点。
国产剧里最好写的有钱人角色是什么?
除了改开背景的下海实业家们,无疑是暴发户和拆迁户。因为他们既有钱,但又不用纠结写不出他们过往的生活方式而被观众吐槽虚浮。
国产剧对有钱人的描述,通常只是建立一个 " 有钱 " 的单薄设定,属于想想层面中 " 我是怎么有钱的 ",财富构成和财富积累来源大多数都不清不楚。
财富积累永远停留在口头吹逼阶段,北辙南辕的王珞丹出场就是天才投资人大佬,也别问一个大学肄业、专业未知、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外地姑娘是怎么完成如此巨大的阶层跳跃的。
别问,问就是主角定律。
为什么都喜欢写有钱人是搞投资的,答案当然是因为来钱快且不用过脑。
《心居》里的顾清俞完成一个价值数亿的大单可以得到的提成是以亿为单位的 1%。而整部剧中关于顾清俞这个顶级投行精英的专业侧写,仅有工作电话中 "IPO 过会了吗 " 的两句简单询问。
编剧既想描述有钱人在成为有钱人之前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又想展现有钱人之所以是有钱人的天才人生 easy 模式。这种人设塑造上前后矛盾、逻辑不合的拧巴叙事,让这些 " 既要又要还要 " 的富人角色要多虚浮就有多虚浮。
3. 局部的景观
无法牵引出真正的共鸣
当下社会的现实主义,无论是所谓的上流社会,还是底层挣扎,都逐渐变成了一种朋友圈式的想象叙事。
我朋友、我同学、我同事,构成了创作者目之所及的全部景观。
所以《北辙南辕》的编剧陈枰完全无法理解观众对于这部剧铺天盖地的讽刺和差评,因为我朋友就是那个随手送人大几万冰箱的人啊,几个姐妹开饭店 " 投 55 万就当体验生活 " 是编剧自己的故事,而戴小雨那样的花瓶," 坐在那儿吃一顿饭,出来就挣一万 " 是编剧的身边事,五个女主都有原型," 这都是真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