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诩,诸葛亮在躬耕于南阳时,陪在诸葛亮身边的小孩儿。
当时,荀诩父亲替诸葛亮外出打探消息,荀诩就给在田地里耕种的荀诩送饭。
诸葛亮之所以能身在隆中而知天下事,主要靠的就是荀诩一家人打探来的情报。
后来,诸葛亮追随刘备,建立蜀国,荀家人继续负责情报工作。
荀诩长大后,子承父业,也在司闻曹负责情报工作。
荀诩有个朋友,名叫陈恭。
两个人志同道合,视对方为知己。荀诩还将自己的表妹介绍给他做了夫人。
对于荀诩的情报工作,陈恭深表支持。
为了天下安定,为了蜀国复兴,为了他们这样的小人物能过上好日子,荀诩和陈恭约定,效忠汉室,死而后已。
多年后的现在,陈恭已经成功打入了魏国的内部。
对外,他是魏国的一个小主簿。
对内,他是蜀国的高级间谍,代号 " 白帝 "。
因为 " 白帝 " 陈恭,蜀国探听到了魏国的许多机密,在情报工作上一直处于上风。
但是这一次,陈恭失策了。
张郃攻打街亭的消息,陈恭早早就打听到了,并且秘密送回了蜀国。
但是,诸葛亮在蜀国收到的消息却是,张郃另走他道,不攻街亭。
发出去的信息没有错,收到的信息却出了错。
问题出在了哪里?
陈恭打听到,消息被一位名叫烛龙的人掉了包。
既然蜀国可以派出 " 白帝 " 来打入魏国,那么,魏国也可以派出 " 烛龙 " 来打入蜀国。
于是,一个大大的谜团抛在了观众面前:
谁是 " 烛龙 "?
这个悬念贯穿始终,看这部剧的过程,就是在不停的猜测谁是 " 烛龙 " 的过程。
不过,在揪出谁是 " 烛龙 " 之前," 白帝 " 必须得保全自身。
街亭失守之后,作为双面间谍的陈恭也面临着生死危机。
在魏国," 白帝 " 的存在已经不是秘密,已经有人开始怀疑到了陈恭身上。
在蜀国," 白帝 " 发回的信息导致街亭失守,他们有理由怀疑白帝已经叛变。
腹背受敌,陈恭需要尽快想办法来自证清白。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蜀国指派来调查陈恭的人,正是陈恭的好兄弟,荀诩。
荀诩接到的指令是,锄奸。
司闻曹没有太多精力来判定陈恭是否真的叛变,所以准备一了百了,将陈恭杀之以绝后患。
但是,作为陈恭的好兄弟,荀诩不相信陈恭已经叛变。
所以,他需要抵抗住司闻曹的压力,揪出 " 烛龙 ",还陈恭一个清白。
但问题是,陈恭真的值得他信任吗?
谍战剧,玩儿的就是人心。
这部剧精良的服化道、演员们精湛的演技都在尽可能把观众带入那段风雨欲来的故事中。
这就导致看剧的时候,注意力不知不觉的就会跟着剧情走。
荀诩被司闻曹在茶水中下了毒,三个月后必须回来解毒。
这一情节,既让人觉得司闻曹好毒啊,又让人觉得在那样的年代,确实只有这样的手段来保证底下人不会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