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一刻也不想离开座位,甚至有人看完第一次后在贴吧、论坛里总结掐时间上厕所的经验,准备二刷。
更多的是,很多观众看到最后,表示眼睛眩晕。
就在上映后的第 11 天,某医院眼科专家甚至给出建议,11 类人不宜观看《阿凡达》。
观看《阿凡达》已经成为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挑战了,但是观众们无所畏惧,有些城市的观众为了看《阿凡达》专门赶到另一座城市。
在这场疯狂的电影朝圣中,其实最受不了的是电影胶片。
连续播放导致胶片烧坏,结果画音不同步。观众怨声载道,经理下跪以求原谅。
在当时,如果你没看过《阿凡达》,你真的就是土人、out 了。
电影院里的观众不仅仅都是赶潮流的年轻人,不少影院里你能看到不少中年人甚至老年人。
有些地方甚至在 " 三八妇女节 " 当天组织 120 名有困难的妇女一起观看《阿凡达》。
《阿凡达》这部电影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票房、排队、黄牛票 …… 而是全方位的。
2009 年底与 2010 年初,在这个新千年第一个 10 年之际,国内外的观众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人。
这个人在 1997 年,曾带给世界一部巨轮撞冰山的爱情戏。
进入新千年后,国内外继续关注这位十年磨一剑的导演,并且对于他和他的新片争议不断。
和国内很多以毒舌著称的影评人一样,《卫士报》的一位影评人在观影完后打出 2 星,并且表示 " 詹姆斯 · 卡梅隆拉胯了。"
但是很快这位影评人遭到了打脸,詹姆斯 · 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于 2009 年 12 月 14 日在北美上映;紧接着,于 2010 年 1 月 4 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从欧美到亚洲,票房大卖。
单单在中国大陆的景象就是,满城尽看《阿凡达》,第一周票房每天 4000 万。
并且接连霸占中国大陆票房榜首 10 周。
如今还是全球票房第一,这还没把通货膨胀算进去。
如此高的票房背后还是我们这些当年疯狂到了极点的观众。
这群蓝星人带给中国观众的已经不仅仅是视觉特效的享受了,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寻找这些 " 蓝星人 "。
在印度教中," 阿凡达 " 的意思是 " 化身 ",也就是 " 有特殊能力者 ",为了某些目的,可以变化自己的形象。
电影中,男主角将自己的意识传送到被称为 " 阿凡达 " 的纳威星人克隆体中,完成任务。
而电影里的阿凡达仿佛是受到了某种感召,从大银幕上跳了出来,全方面地浸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从 " 衣食住行 " 到 " 吃喝玩乐 "。
桃将其称为 " 阿凡达效应 ",那一年,我们太爱阿凡达了。
有人专门设计了造型怪异的 " 阿凡达蛋糕 ",形象比较奇怪。
有人在街头把自己的车涂成 " 阿凡达 "。
甚至当时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将自己改造成一名 " 阿凡达 "。
" 阿凡达 " 式的发型在杭州售价千元。
也有人从阿凡达的穿衣造型上提炼出时尚与美感——《阿凡达》" 不穿 " 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