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谷爱凌本人也透过采访,回应了争议:
「有些人就是不愿意相信,他们就是要说她这样做是为了这啊那的,我对此无能为力。如果他们执意要强加自己的观点,对此我的回答是,我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好。目前来说我的方式就是运动。」
然而事情进展至此,起初的真相是什么,还重要吗?
比起客观陈述「谷爱凌参加活动」「谷爱凌回美国准备开学」。
诱导性的文字显然更「好用」,更容易「爆」。
只是这种「爆」,也同时引导了「网暴」。
回过头再看,其实不止这次网暴,谷爱凌的爆红,本身就是各路媒体精心策划的结果。
早在冬奥之前,谷爱凌 15 岁时。
就有媒体开始预热:
有一位天才滑雪少女,毅然决然放弃美国国籍,将代表中国征战冬奥。
渲染得大义凌然,宛若天降神兵。
直至冬奥会前,阵仗一直在铺排。
吊足了观众胃口,把期待值推到最高。
虽然带来振奋与期待,但过度渲染也带来无形的压力。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
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比赛还没开始呢,卫冕热搜已经提前安排上了。
但好在谷爱凌完美夺金。
由此,各路媒体对谷爱凌的「造神」行动正式开启。
冬奥期间,谷爱凌搜索指数飙升。
热搜仿佛不要钱似的一个接一个。
夺冠当天更是高达 57 个之多。
仅半个月内就上了 268 个热搜,仅次于吉祥物「冰墩墩」。
各路媒体大 V,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的轰炸式推送。
将谷爱凌的一举一动无限放大。
吃韭菜盒子、睡十个小时觉、没去过海南、失误后的表情 …… 任何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解读一番。
推波助澜,让谷爱凌单日涨粉数超百万。
各路媒体合力造神。
不造出一个新时代的「紫微星」,绝不罢休。
但冬奥赛事本身的热度毕竟短暂,于是,媒体瞄上了谷爱凌的背景。
优渥的家境、强势的母亲、优异的学业成绩 ……
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捆绑炒作」的机会。
全方位极尽渲染,大夸特夸。
经此一战,终于将谷爱凌塑造成了一个完美人设。
但危险之处也正是在于,没有人是完美的。
关于谷爱凌的每一条消息,都被媒体青睐,而获得超高提及率和讨论度。
与此同时,许多未经查实的信息也浑水摸鱼,直接被行文发表。
不停地辟谣,也阻挡不了更多带有指向性的假消息竞相出现。
争议越来越多。
直至这次网暴,谷爱凌被拉下神坛。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这一切归咎于键盘侠,却忽略谷爱凌是怎么被送上名为完美的危险高地的。
在网暴事件发酵过程中,有一个名字时隔数月再被提及。
她就是杨倩,去年奥运会为中国夺得首金的射击队队员。
在她身上,也曾发生造神再毁神的乱象。
夺金后的杨倩就像谷爱凌一样,淹没在各路媒体无限的夸耀中。
从喝水、美甲、头绳、发卡,到「清华学霸」。
无话不夸,无料不挖。
搜索指数攀升,采访纷至沓来。
谁知「浙江骄傲」「00 后骄傲」的名号刚被冠上不久。
杨倩就因全运会丢金,变成了媒体口中的「千古罪人」。
与此同时,媒体大力吹嘘的学历热搜,也带来了反噬。
媒体过度宣扬学霸人设的后果,都由杨倩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