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各种行为不符合媒体为其造出的完美人设,杨倩被频频指摘。
逐渐地,她的社交账号几乎不再更新。
又一个「人造神」掉落回人间。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太多。
2008 年,被捧到黄种人之光、亚洲飞人的刘翔。
因伤退赛后一直被网暴「假摔天王」。
多年后大家终于回过神来,送上一个亏欠已久的道歉。
但对他而言早已是不必要的了,反而更多像额外的打扰。
这些被神化又被毁掉的人。
此后每次出现,都会被再度关注。
扒出并展示他们曾经的伤痕。
只有在被淡忘时,才能拥有相对安静的生活。
最近几年,人们常说,内娱越来越无聊了。
其实何尝不是在说,如今的社交媒体越来越无聊。
对发声权利的滥用,让无聊热搜的数量居高不下,内容上却极度匮乏。
明星动辄靠一件衣服上热搜。
这和谷爱凌的韭菜盒子、杨倩的珍珠美甲没有本质区别。
比起专业实力,媒体更倾向于无关痛痒的边角料。
当我们吐槽互联网舆论场被饭圈污染时,往往容易忽略,不少社交媒体实际上早就在做着「饭圈勾当」。
捧谁的时候,一哄而上夸上天。
贬谁的时候,便把人重重摔下。
仗着煽动众人的话语权,炮制出一个又一个「私人飞机」式热搜。
在这个任何人都能成名 5 分钟的时代,追逐流量无可厚非。
但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则违背了媒体发声的初衷。
造神与毁神,固然充满了「看点」。
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煽动之下的戾气所致?
事件本身如何,变得相对无足轻重。
情绪能不能得到抒发,反而成了重中之重。
这也是网暴越来越频繁的原因之一。
我们抨击一场又一场网暴。
但社交媒体的造神活动从未停止。
情绪煽动的诱惑也从未消失。
许多因错误甚至荒谬的引导而遭受网络暴力的人,并没有像谷爱凌这样的关注度与发声平台。
对于普通人而言,网络暴力只要发生,几乎就是单向接收攻击和谩骂。
只要这还是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社交媒体就不会停止炮制爆点。
造神毁神的乱象也就不会停止。
比起谷爱凌是否「跌落神坛」,或许我们真正应该在乎的,是不被轻易煽动引导。
毕竟字句有重量。
下一个被砸到的,可能就是你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