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公社曾于 2021 年 3 月底发布过一篇题为《名校学霸涌入娱乐圈:退可知识,进可偶像?》的报道,深入探讨了此类现象。概括来说,知识偶像的红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综艺节目寻求转型和差异化创新;二是新时代选秀经济和偶像叙事盛行;三是大众对于泛知识类内容的需求不断提升。
从历史发展看,知识偶像通过综艺节目中走入大众视野。而在综艺节目寻求转型和创新的道路上,知识偶像因其稀缺性和差异化成为娱乐工业市场中的 " 宠儿 "。
早在 20 多年前,如《三星智力快车》等益智类节目就在全国风靡。随着地方台强势崛起,《一站到底》《最强大脑》等更具竞技性和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收获极高收视率,节目中诞生了不少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学霸、学神,将受众对于 " 知识偶像 " 的痴迷程度推上高峰。
图源《一站到底》
事实上,这正是电视节目制作方积极迎合娱乐形式后出现的进化结果,在节目收视的激烈竞争中,受众对于差异化偶像也发出了强烈的需求信号。
2014 年,中国网络综艺史上首档原创节目《奇葩说》诞生,网综时代随之到来,综艺节目内容与形式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天马行空,更多 " 高颜值 + 高学历 " 标签的素人在节目中反复亮相。2017 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鼓励制作播出星素结合的综艺娱乐和真人秀节目。这是一个新的分水岭,自此之后,素人知识偶像更加成为中国娱乐内容行业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硬核知识与大众娱乐间不断徘徊。
从互联网叙事模式看,知识偶像在选秀经济和偶像化叙事中不断成长,拥有更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综艺的设计形式都是 " 选秀经济 " 的变体,即便节目制作方的本意并非如此,但终归也会在节目、选手、市场的共振中走上偶像生产的道路。从给素人选手贴标签、立人设,到 " 炒 CP"、设计成长线、安排戏剧化情节,综艺节目对人的关注怎么都不嫌多。而结果能够证明,一个 " 破圈 " 偶像或综艺明星的出现,为节目带来的传播效应和商业价值往往难以估量。
与此同时,大众对于泛知识类内容的需求也在提升,这种需求推动着各大互联网平台挖掘打造出更多有内容输出能力的 " 知识偶像 "。
不仅是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与 " 偶像们 " 合作开课,如 B 站、小红书等内容社区也积极吸引知识博主入驻。去年,小红书开启了近两个月的 " 知识偶像大赛 ",目标就是集结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知识分享者,助推更多知识博主出圈,扩大社会影响力,甚至还组建了 " 知识偶像团 "。大众可以明显感知到,2021 年各内容平台泛知识类内容的产出不断加大,科普类、知识分享类博主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出圈。
知识网红 " 去偶像化 "
偶像化叙事的问题也很明显。在知识偶像走红的数年中,过度营销、学历造假、人设崩塌等 " 翻车 " 事件屡见不鲜。
比如,在问答真人秀节目《你说的都对》、国民级综艺《极限挑战》中都曾出场的嘉宾陈锴杰,以 " 年仅 20 岁的美国 NASA 研究员 " 的标签让网友印象深刻,后来却被扒出 " 履历造假 ",所谓的 NASA 研究员,只是参加过一个 NASA 举办的比赛。而《令人心动的 offer2》的踢馆实习生何旻哲也在节目中承认了简历造假行为。
与此同时,随着 " 知识偶像 " 越来越多,这类标签也不再具有明显稀缺性。有造假就有打假,有造神就有更多人试图将其拉下神坛。
因节目《奇葩说》在网络走红的哲学教授刘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他很排斥 " 知识偶像 " 这个词。" 我们现在的文化里说要制造偶像,然后让大家形成对他们的狂热,就会有很大的市场,我对这个是抵触的。" 刘擎说。在他看来,知识让人变得自主、独立和思考,而不是去崇拜。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值得崇拜。
另一方面,平台对于泛知识类内容的引导和挖掘,也助推了知识类博主去偶像化的趋势。知识板块成为内容领域的热门赛道,迎来了更多竞争者。大众们见的多了,自然开始对这类内容及博主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有着硬核知识分享基因的知乎、被调侃为 " 网络大学 " 的 B 站,还是持续加大知识类内容投入的百度、抖音、小红书等,内容社区和网络平台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高校教授、青年学者、科普创作者入驻,让这一赛道变得拥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