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入驻者往往顶着高校名称的光环,具有天然吸引力。大众不仅希望从他们的内容中得到自己未曾了解的知识,也想透过他们的视频看到自己未曾到达的学府是如何存在的。于是,除了科普知识外,知识网红也发布 Vlog 讲述校园生活,例如 " 上 XXX 老师的课是什么体验 "" 北大的食堂 "" 哈佛的学习日常 " 等备受大众欢迎。进入这些高等学府的是少数人,知识网红成为名校与大多数人之间的连接者。
还有一部分知识网红隐藏在知识背后,从不会在视频中露脸,不介绍自己就读的学校、获得的成绩,视频中只有 " 知识 " 内容。在知识网红场域,这类博主也许不位于中心地带,他们距离偶像很远,却离知识很近,也依然吸引着大众。
一些 MCN 机构开始批量 " 制造 " 知识网红。一段具有个人特点的观点输出,是学霸成为网红的起始点。其次,透过一段段视频打造人设,或是 " 小镇做题家 ",或是 " 严格自律的时间管理者 ",或是 " 智商与情商兼具的完美者 ",在个人简介写上高考分数,再加一句 " 小学成绩平平,初高中逆袭 "。不同人设指向不同的账号内容定位,教你如何解题、教你如何成为时间主人、教你如何对外沟通。
同时,在泛知识的走红下,MCN 机构打造的知识网红分属于各个细分垂类,房产、母婴、汽车等。而此时的知识网红不限于名校毕业背景或在职教授,他们是垂类里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有一定变现能力的创作者,在泛知识里寻找属于普通人的红利。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知识网红,最终指向内容背后的 " 人 ",就像小学生上辅导班喜欢经验资深、讲得好的老师一样。人们在互联网中 " 挑选 " 知识时也会考量输出者,此时的 " 偶像 " 标签能加几分也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各种科普博主崛起、知识网红去偶像化的背景下,被注入梗文化的潘周聃热度在下降,被神话的韦东奕也需要平静的生活,知识偶像的走红方式不再限于签约机构、上综艺、吸流量,个人魅力成为保鲜剂。
在被动神话与自我造神的叙事模式下,是祈求不被打扰与奢求盆满钵满的两种结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