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2 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明星的子女参加真人秀受到严格控制,节目也不得在黄金时段播出。到了 2019 年,《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发布,强调未成年人节目不得宣扬童星效应或者包装、炒作明星子女,《爸爸去哪儿》在这种氛围中落幕。
亲子内容,一种刚需?
从综艺市场来说,《爸爸去哪儿》成了带动户外真人秀的浪潮之一,但从内容制作的角度来看,《爸爸去哪儿》走红的核心要素,仍然绕不开 " 萌娃 " 和 " 家庭关系 " 两大议题。
每个亲子综艺中,好评最多的往往是不哭闹、甜美可爱的孩子," 萌 " 是观众眼中节目里孩子们的第一要义,他们想要在节目中看到萌娃们与大人的相处。
《爸爸去哪儿》之后,湖南卫视是曾推出过节目《一年级 · 小学季》,让陈学冬和宋佳去当一群一年级新生们的实习班主任,安淇尔、陈思成等 " 萌娃 " 收获人气,节目曾经收获了白玉兰奖提名,节目中亲切地将陈学冬称为 " 陈爸爸 " 的陈思成,在节目结束之后仍然和他保持着联系。
不少家长也有上节目的诉求。《爸爸去哪儿》中的村长李锐,就曾经在节目播出后接到不少观众的电话,家长们纷纷表示自己不是明星,询问自己有没有机会带孩子跟着村长一起旅行。快手在 2020 年做了《萌宝去哪儿》,算是素人版的《爸爸去哪儿》,响应素人家长们与孩子上节目旅游的呼唤。
另一方面,《爸爸去哪儿》收获高讨论度,本质是节目的核心议题 " 家庭关系 " 普适性强,既能够满足观众对明星的窥私欲,教育话题的讨论门槛又看似不高,能够收获大众的广泛参与和共情。
在《爸爸去哪儿》之后,善于抓住痛点的湖南广电,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家庭关系综艺。明星父母观察儿子生活,拍成《我家那小子》;夫妻关系的巧妙拉扯和细水长流,能拍成《妻子的浪漫旅行》;父亲考察女儿的恋爱经历,拍了《女儿们的恋爱》;已经成年的孩子和老去的父亲相处,也构成了《一路成年》。
向分众化、垂直化流变的大众观看习惯,已经将综艺导向了国民度更大、更有社会意义的现实话题。而在这一领域,情感话题普适性高,又天然自带剧情感和高讨论度,仍然是很难出错的综艺选题。《爸爸去哪儿》的国民度,独属于那个综艺的发展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它带来又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往后综艺的发展方向,不论是选题、拍摄、抑或是话题制造与风险规避。
如今,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现象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感类议题在综艺制作领域长盛不衰,亲子综艺 " 刚需 " 仍在,但真正能将 " 刚需 " 利用起来,在 " 模式创新 " 和 " 赛道创新 " 两条都已经近乎枯竭的路径中,找出一些新鲜的路子,则是另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