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教育部正式要求今年 9 月开始,要把劳动课纳入中小学常规独立课程,社交平台里家长们的画风又变了。
之前都是晒娃的芭蕾舞、钢琴曲、乐高编程作品,如今晒起了四菜一汤。
好厉害啊 ……
进得了厨房,修得了电器 ……
这一代小学生不得了哇
按照新的教育方案,教育部要求学生们掌握的技能远不止四菜一汤,还有清洁卫生、修电器、种菜养小动物等等。
不同年级需要掌握的东西也不一样,比如烹饪,1~2 年级小朋友只要会洗菜,3~4 年级要做凉拌,5~6 年级就真的要三菜一汤了。
农业生产劳动方面,低年级要学种植物或饲养小动物,高年级要学种蔬菜果树,甚至水产和稻田养殖。
其实早在教育部提出要求之前,一些学校和家长就有意识培养小朋友们的生活技能了。
比如广州荔湾某小学,种菜这一课早就安排上,老师会带着孩子们把天台的荒地变成小菜园,每个班都有自己的 " 责任田 ",从播种到养植都由孩子完成,有收成后,还会让学生把菜拿到门口义卖。
南京有几所学校,则早早开设了烹饪课,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能独立做出七八个家常菜了。
这技能让许多 90 后年轻人都自愧不如,这一代人小时候少会接触劳动教育,在家也常被禁入厨房,因为那时候 "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
于是我身边许多同龄人,都是出国留学或者毕业工作,甚至成家立室之后才学着做人生第一道菜的,生活技能也限于凑合活着。
粤语 " 无饭 " 同 " 模范 ",我们这一代多的是 " 无饭家庭 "
方案出来后,有人调侃,这是担心 90 后家长们饿着,安排孩子做饭给他们吃吗?
我们需要肯定的是,做饭是实用技能,也是生活中平凡的趣味,育儿博主还建议家长通过下厨房带娃学习科学小知识——面团加酵母会膨胀,烤肉散发出的香味,是丰富的蛋白质加热后发生美拉德反应,土豆切开后会发黑,是因为接触空气氧化了 ……
我看一次哭一次的日本电影《小花做的味噌汤》,改篇自真实故事,说的是癌症末期母亲留给女儿小花最后的礼物,便是教会她做菜和家务事。
因为妈妈觉得,只要身体健康,拥有活下去的能力,将来不管去哪里或是做什么,都能好好生活。
妈妈离开后,小花也恪守约定,每天早上自己煮味噌汤,认真努力过生活。
来自家长的 PTSD:不会又让家长教吧?
毫无疑问,做饭是 " 该学 " 的,但是一听到要将做饭等劳动技能纳入课业,家长们反应却参差不齐。
有人认为 " 早该如此 ",认同并欣喜于孩子的新技能包,可另一种声音同样在阴影中迅速发酵——不会又让家长教吧?
那一瞬间,许多家长想起了被手工作业、生物观察实践、小发明小创造支配的恐惧,以及辅导作业时的 " 父慈子孝 ",甚至提前开始了 PTSD。
家长当然知道,学点实用技能是好事,可实际上,许多理念上无比正确的东西一旦真的 " 落地 " 成为课业的一部分,都会因为现实的参差变成一部分家长的噩梦。
做手工能增强动手能力、培养亲子感情,但落实的过程普遍枪手化,成为家长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