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宫词》
再看《风声》里的顾晓梦,是个人性与神性共生的英雄。这会她的爱肩负着民族危亡,是种大爱,是需要惊人的勇气支撑着的。
▲ 《风声》
《你好,之华》里的之华,是个内向,但内心充盈着爱意的女人。步入中年的她,重逢了小时候的暗恋对象。
她不擅长在公共场合叙旧,那就给他写信,把自己日常里的欢愉和失落,统统写进去。在动笔的那一瞬,她还是当年那个暗恋着他的勇敢女孩。
▲ 《你好,之华》
还有好多好多。
不少人说,看周迅演的角色,每个都好似在演她自己,有种浑然天成的果敢,像一团巨浪也扑不灭的火。而这团火,也烧至爱情之外。
我尤为记得《今日影评 · 表演者言》的其中一期,秦海璐说演员也具备导演的某种特质,周迅猛地点头认可,满眼流露着赏识,夹带着贫乏的赞誉之词。不流利的语句显得她有些笨拙,却好真挚。
不善言辞其实是周迅的常态,可这也成了被他人议论的点。
我也曾疑惑过,周迅是个老天赐饭吃的天赋型演员,她那么会演,为什么一回到现实世界,就变得笨拙了?非但不拘泥于表情管理,也不喜欢说好听话。
可越到后头越发现,她更像是个 " 藏拙 " 的孩子。
她说自己年轻时害怕上访谈节目,因为表达能力不太好。可这不代表她不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只是反馈得没那么圆滑。
周迅对人、事的共情,都内化于心、外化于演戏。外在的一切,只要落在她的心坎里,就会生根发芽,慢慢生成答案。只不过这些答案,好似只能在她的内里存活,一旦放到现实中,她又变 " 笨 " 了,总是词不达意。
周迅有很多口头禅," 你懂我意思吗 "" 然后 …… 然后 ……"" 我觉得 …… 其实 ……"……
不想懂她的人,听出了冒犯的意思,意会出 " 周迅没底蕴、很肤浅 " 这个结论。
对应周迅贡献表情包的那些情状,有人欢喜,也不少人说她 " 低情商 ",常常答非所问,不尊重采访她的人,还老是以一副 " 没见过世面 "、迷迷糊糊的面孔示人。
我见过周迅被骂得最狠的那会,是她在《圆桌派》。满屏的弹幕喷她 " 毁了 " 这档 9 分的综艺,发泄着对她的厌恶感,抨击她的语言表达。
虽然我不知道,对她有如此恶意的人,是由心地了解过她而得出的论断,还是被她切实地冒犯过,不然我不太能领会弹幕里的那些言论。毕竟,我们想宠她都来不及。
我很喜欢周迅上《朗读者》的那期,四十七岁的她,对话董卿,没怯场,还大方地聊起了容貌焦虑,聊岁月。
她越聊越投入,手势和表情也变得丰富起来,可言辞还是匮乏的,不时想打个比喻,又卡住了。
但董卿知道她想表达什么,于是全程就这样听她说着,没有打断,满眼柔和,遇到间隙,再插入话题一起聊,很是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