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方东昇去采访,他还在包饺子。
衣着方式,言谈举止,包括那句 " 那些人歧视我 " 的口头禅,三十年不变。
片中还有一个细节。
安仔不仅囤积,还爱收藏——
双层巴士模型、复活节彩蛋(真鸡蛋)。
对,都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
或许,在安仔的世界,他就是一个孤独的小孩。
儿时一场重病让他患上小儿麻痹以及心理疾病。
经常遭受欺凌,被女同学敲脑袋,被老师打屁股,被同学们区别对待,自然也没人跟他玩。
那时力量小,只能忍。
长大后安仔就有报必报。
长期的自卑和受欺负,让他变得敏感,变得极端。
但另一方面,他也会对一些人表现出友好,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喜欢的小贩,请照顾自己的四哥吃饭。
四哥说,安仔可怜又可恨,而且在这两个维度上,没有中间地带。
真的没有吗?
《寻人记》要寻回的,恰恰是这容易被忽视的 " 中间地带 "。
03
我们丢掉了什么?
许多观众从这个节目开始认识到方东昇这个人。
说他是金句王、押韵小天才、人间清醒话痨患者 ……
其实方东昇早就是香港传媒界 " 老前辈 "。
身兼记者 / 新闻主播 / 主持人 / 节目制作人,甚至坊间流传 " 东昇出品,必属精品 " 的美誉。
他本人也牵头制作过不少 " 非主流 " 的节目。
《世界零距离》,寻访和深入了解世界上那些冷门角落的生活和风俗;
《长命百二岁》,走进全世界的敬老院,体验和挖掘老人们的生活,甚至是普及死亡教育;
《这么远,那么近》,探索世界上的交通工具。
对,交通工具。
为什么去迪拜坐车会有金子捡?为什么泰国皇家警察处理交通事故的时候要学习接生?为什么巴基斯坦的公交车吞吐量这么惊人?
可以这么说:
方东昇一直在试图 " 寻回 " 被主流丢掉的人和事。
老人、怪人、疯人,和不起眼的公交车 ……
可这些寻找有意义吗?
比如,节目里方东昇想为安仔提供一些帮助。
于是请来精神科的医生专门到家给安仔分析问题。
有客到访,安仔非常高兴,带医生参观自己的收藏、炫耀自己的生活智慧。
可转了一圈,大家突然尴尬地四目相对 ……
原来安仔家里只有一把椅子。
想坐下聊聊都没法聊啊!
安仔太孤独了。
所以医生一来,他就叭叭叭说个不停,都没空插话。
聊了三个小时,医生得出结论,安仔像是 " 自闭谱系障碍人群 ",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 " 自闭症 ",还有重复的兴趣和行为特征。
得出结论又怎样呢?
医生只能对他说:忍忍吧,别太激动。
对镜头外的观众说:忍忍吧,多点包容。
然后摘下眼镜演示一下再戴上。
的确尽力了。
于医生,安仔早已经错过自闭症治疗和干预的黄金期;于节目组,他们已经帮助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