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昇说,安仔不是来寻人,而是来寻找认同。
那节目呢,他们寻回了什么?
其实看完这些故事你会发现——
结局,并没有太多 " 反转 "。
第三集,"gai 溜子 " 志文。
被摄像机拍到夜晚在大街上吃泡面,一问才知道,孩子是单亲家庭,父不管,母不问,放学就独自流浪街头,打游戏,打瞌睡,打架 ……
幸好有儿童福利机构托管。
放学能和朋友玩,中午还管饭。
30 年后呢,他变坏了吗?
没有。
但不能说多 " 好 "。
既没有成为古惑仔,也没有走上犯罪道路,只是安安稳稳地在后厨煮面,至少顿顿能吃饱。
节目还帮他寻回 " 恩师 ":儿童托管所的黄 Sir。
用志文的话说是自己 " 半个父亲 "。
即使如此,两人重聚并不煽情。
志文来到房间,看到旁边的黄 Sir,以为是个陌生人,淡淡地点了点头。
黄 Sir 问,志文吗?
志文还没反应过来,礼貌性地回答完后试探地问," 你是 ……"
" 我是黄 Sir"。
两人这才惊喜地摘下口罩相见。
…… 然后淡定地一起看电视。
第四集,单亲爸爸 James。
妻子婚外恋,丢下两个孩子,又碰上失业,他当爹又当妈,还要面对周围人的嘲笑,一时间压力巨大。
幸好当时的节目火了。
老朋友给他一份新工作,生活渐渐好转,过得不太苦,也不算飞黄腾达。
还有第一季的顶流,校草韦约瑟。
弹幕说他像吴彦祖、张国荣、赵文瑄 ……
可那时校草还在为成绩单苦恼。
1985 年,香港学位严重不足,不到 3 成的人可以考上高中,然而高中里绝大部分人都考不上大学。
校草和他的死党,就是被考试淘汰的一员。
50 岁,他重新来到当时接受采访的码头,中考失败三人小组,如今两位死党已过世,人间只剩下校草一人。
节目对他们有产生影响吗?
有,不多。
或许只是一瞬间诧异,然后回望匆匆流走的岁月;
或许只是与故人重聚,然后追忆泛黄滤镜里的当年情;
或许只像安仔那样,完成一次倾诉,一次心理按摩。
寻找,更多是为了屏幕外,那些 " 没有被找到 " 的我们。
Sir 还记得写第一季时有很多类似留言:
如果 N 年以后有陌生人这么找我,我会很感动。
节目里的嘉宾,大多也是如此反应。
这才是节目希望通过 " 寻找 " 传递的关切。
它不是什么 " 文艺复兴 "。
而是 " 人 " 的复兴。
对。
互联网没有记忆。
但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中为对抗时间流逝作出的努力,哪怕渺小,亦会留下痕迹。
人人都能火 15 分钟。
但更重要的,是在那 15 分钟以后,在舞台光束以外,还有人关心。
你,是否过好这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