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全民吃瓜。
这些杂志抓住了人们想要窥探明星私生活的猎奇和八卦的心理,牟足劲在报道上搞噱头吸睛,特别是言辞之犀利露骨,玩梗之夸张生动,点评之夺笋缺德,无人能及。
难怪有人说,你永远可以相信八卦港媒起标题的能力。
比如 2008 年熊黛林在郭富城家过夜,他们是这么写的:
熊黛林屠城 33 小时 ……
林允拍摄《美人鱼》时,疯狂减肥停经:
变成 ……
还有当年 AB 和黄晓明被拍到出双入对,港媒大搞谐音梗:
出入黄(皇)宫。
就像 1991 年周星驰为《东方新地》拍摄的那则广告:
八到顶唔住!
而这,也侧面反映了巅峰时期狗仔文化的特点:
只要有人看,便无所不用其极。
港圈狗仔的癫与狂
不得不提 1995 年,那年香港演艺圈发起了一场 "72 小时封嘴行动 "。
梅艳芳、梁朝伟、张学友、许冠文等人戴上口罩,以抗议那一年狗仔偷拍的风气。
为什么是那一年?
对于香港狗仔历史来说,那一年尤其重要。
最初,是一位负责电影的杂志记者接到了一通电话,说王祖贤和已婚的男友林建岳在办公大楼,例行,他把这则消息报了上去。
谁知道主管领导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要求记者立刻到达现场,拍摄王祖贤离开大楼的照片。
" 有图有真相 "。
于是,史无前例的偷拍封面诞生。
果然大卖。
杂志社尝到了好处,一不做二不休,成立 " 特别调查组 ",也就是后来的狗仔队。
而另一方面。
对于商人来说,见到这样的火爆如何不动心?
于是趁着风生水起,大量报纸杂志创刊。
他们纷纷高举起了偷拍大旗," 王菲窦唯婚变 "、" 梁朝伟刘嘉玲分手 " 等新闻应运而生。
《东方周刊》、《东周刊》…… 满街狗仔,满街八卦。
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偷拍手段也逐渐下三滥。
以至于所谓的 "72 小时封嘴行动 ",没有产生半点的影响。
仔细来看。
和最初的 " 特别调查组 " 一样,每家报社的狗仔队配置都大同小异——
司机、摄影记者、文字记者。
他们会调查:接近明星身边的人,比如发型师、化妆师等等,得到各种消息。
他们会跟踪:跟车自不必说,有时也请外援进入记者进不去的场所。
最重要的是,他们擅长各种角度刁钻的偷拍。
2002 年谢霆锋顶包案,人被关押在赤柱监狱。
那天。
监狱附近的一个小山坡上," 潜伏 " 着大概 30 名的狗仔。
吃喝拉撒睡,以及漫长和漫无目的的等待。
终于十几个小时之后,谢霆锋出来了,穿着囚衣。
瞬间。
各种长枪短炮,狂轰乱炸。
但,对于香港的狗仔来说,这还是 " 良性竞争 "。
什么是非良性的?
进入明星的房间翻垃圾。
窃听。
道路上上演 " 生死时速 " 大飙车 ……
甚至于——
毫无道德可言。
比如陈宝莲遗照事件。
比如阿娇更衣室偷拍事件。
等等等等。
虽然说,对娱乐明星的窥探,是大众的心理需求,但如此这般,终会迎来反噬。
内娱,风起与落
彼时,借着港媒八卦盛行的东风,内娱狗仔正悄悄登上历史舞台。
同样离不开一个人,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国第一狗仔——卓伟。
2000 年,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卓伟被介绍到《每日新报》,正式进入娱乐行业。
此时,他 29 岁。
和查小欣的经历有点相似,卓伟 " 出道 " 也是高峰(还没到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