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不知道。
宁静:我会,我特拐!
这种拉拉扯扯第一期的时候观众看个乐子,可每一期都这样拐弯抹角,观众也跟着心累。
这季的赛制是宁静和那英作为前两届的冠军坐镇,各自带队,进行比拼。
她们之下要选6个小队长,前两期节目都在干这事儿。
初舞台要由姐姐们现场投票,从预备的5位队长里选出3位人气最高的(每人只有一票)。5进3之后,再由每个姐姐投票,在剩下的人里选出三位最喜欢的,票数最高的三位最终成为队长。
姐姐们一脸懵的选完队长,之后是两位学姐和队长之间的互选。
把两座大菩萨请来,看似为卡司加码,实则暗中划定了节目的话语权力体系。
两位学姐和各自的三位队长形成了新的领导班子,不是姐姐和姐姐的比拼,看起来更像是两大派系的比拼,这种个人势力下的团体战也让很多观众表示难以理解。
不仅赛制上繁琐且拉扯,舞台的发挥也不太尽如人意。
虽然舞台升级了,但是节目选曲和编曲都不够出彩,不够洗脑,大部分都没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有的观众吐槽,看节目歌单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社交网络上讨论比较多的舞台是于文文组的《野蔷薇》和刘恋组的《雾里》。前者因为比较飒的台风和颜值担当,;后者则是比较难的舞蹈动作,整体编排也比较震撼。
但遗憾的是两个舞台都落败了,这点也被不少观众质疑,节目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
女性红利的危机
其实每一季的舞台大多也都是欲扬先抑的,让观众可以看到姐姐的进步,但节目的内核始终是聚焦30+的女性,这里面既有姐姐们的困境,也有姐姐们的不信命。
虽然浪姐第二季扑街了,但前两季节目的底层逻辑都是自洽的:大众对于提供一个让中年女艺人再就业的舞台的鼓励与宽容。
她们要同时兼顾家庭和事业,事业上又缺乏适合她们的本子,男演员还在迎接第二春,可她们却只能演妈,甚至面临无戏可拍的处境。
她们虽然把想赢写在了脸上,但更多是想证明这个年纪仍然有价值。
看到这么多姐姐状态非常好,甚至连年近50的宁静都说出“我还是成长了”时,很多观众感到共鸣,甚至开始不惧衰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不仅是档节目,更是一种女性力量的表达。
这季的《乘风破浪》主题是 “三十而悦”,淡化了对抗和突破的激烈,更加突出30+女性喜欢当下的自我,这个主题没有问题,可它却很难做到逻辑自洽。
比如第一期节目里,徐梦桃跟张天爱的尬聊,暴露出了关于张天爱年龄的争议,对此她没有做任何的解释,而是在镜头前尴尬的傻笑。
如果真的接纳自己,不应该是老娘爱几岁就几岁,漂亮就行了,而不是为了任何原因去迎合。
于文文倒是挺自洽的,个性十足,可互选的时候,那英说管不了她,宁静说hold不住她,潜台词就是想要听话的人。
虽然文案写的漂亮,而对于如何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目前节目组并没有给到一个具体的方法,新的主题,但套用的还是原来的壳。
那这就相当于一个空的设定,而没有了女性力量的加持,《乘风破浪》就成了换汤不换药的30+女团选秀。
观众也自然不会买账了。
原标题:《乘风破浪》6.4分,赛制繁琐,“姐学”失灵,这届姐姐不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