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曾与陈丹青就"老宅"一词展开探讨。
过程中,韩寒说自己在功成名就后仍喜欢住在乡下老家,是因为他想"守"住那里,即使日后旧屋会拆迁只剩下瓦砾,也希望它留在那里。
或许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在韩寒的电影中,人们总能感知到浓浓的故土情节,比如不算富裕的城镇,和并不精明的小镇青年。
韩寒说:"我觉得自己没有转型,一直在做过去的事情。"
《后会无期》上映时,韩寒时常提及自己为电影筹集资金的难处,形容自己"卖身不卖艺"。后来《飞驰人生》出现,他又说"优秀的创作者,从诞生的第一秒就应该是商人"。
他所经历的现实似乎正在诠释那句"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但不知道为何,他本人好像极为抗拒这样的改变。
后来众人笑称:"韩寒还是那个韩寒,但我已经对他的伤痛文学PTSD了。"
虽然最初很多人对韩寒做导演感到意外,但从他本人来说,拍一部属于自己的影片,是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情。
还是小孩子时,韩寒喜欢看《成长的烦恼》,开始只是单纯地观赏剧情,后来时间久了,他便开始琢磨长大也要导演一部戏。
这个梦想在2008年有了实现的苗头。
彼时韩寒26岁,握着笔杆子写了几本特别畅销的小说,借着博客以"骂人不吐脏话"的方式讥讽了几位名人,叛逆青年将他视为"意见领袖",盛名之下一些电影投资人不请自来。
那时投资方近乎是拿钱追着韩寒跑,日日期盼他能撰写出一个影视剧本,借着"顶流作家"的流量趁热打铁赚上一笔。
可韩寒倒不着急,一是"不知道要拍什么",二是当时的电影行业并不景气,所以很多事情都只是纸上谈兵。
导演梦被韩寒搁置了好几年,直到2014年前后,在《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国产影片接连取得创纪录成绩后,电影市场再次火爆,新人导演横空出世,从前琢磨着投资韩寒的人再次找上门,还说"拍什么不重要,只要你拍票房肯定过7亿!"
听了这话,韩寒冲对方笑了笑,心里想:这人有病吧?
可后来韩寒还是导演了电影,第一是因为有钱了,第二则是由于"看了很多的烂片,终于找到了做导演的信心"——韩寒发表此番言论时,他的"国民怨侣"郭敬明就坐在台下,而由他导演的《小时代3》也刚刚上映。
2014年初,韩寒执导的首部电影《后会无期》开机,仅仅5个月后电影上映。
前期宣传时,工作人员问韩寒影片的类型是什么,他琢磨了小半个月,说是公路片不精准,定义成喜剧又太片面,他从骨子里就讨厌"贴标签"这件事。
《后会无期》片段剪辑
但很不幸,他本人大概是最早一批被贴上标签的人。
1982年,韩寒出生在上海,什么都还没做,就被时代贴上了"80后"的标签。
上初中时他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定义为"坏学生"。他本不在意,但因为想和学霸女友念同一所重点高中,他也曾为学习发奋图强。
韩寒恶补过数学,还在考试中拿过满分的好成绩。他非常骄傲,老师却根据其以往表现笃定他作弊。为了自证清白,他重新参加了考试,最终成绩依旧耀眼,可他却从此放弃了做好学生的念头,"一看到数学课和数学题就有生理厌恶感"。
韩寒的数学成绩在高中时全线崩溃,一同沉沦的还有他的理科成绩。
差不多高中二年级,他开始醉心写作,完全无心学习数理化。有次上语文课,老师问他怎么不记笔记,他回答"我从来不记,但语文是全班最好的"。听了这话,老师拿着他写的东西看了看,然后冷笑一声,转身离去。
后来,那些被轻视的文字被韩寒编成小说出版,名为《三重门》。再讲起这段经历,韩寒表示:那时候太谦虚了,应该说自己是"全市最好的"。
学生时代的韩寒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韩寒参加作文大赛时。
1999年,不到17岁的韩寒以《求医》和《书店》通过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初赛,并因为文笔老辣,颇有点钱钟书的味道,让所有评审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