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数学成绩被质疑时的尴尬一样,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将韩寒列为了"代笔重点怀疑对象",于是复赛时组委会为他单独出了一道考题。
监考老师将一个纸团扔进了半杯水里,然后说 "就这个,你写吧"。韩寒盯着纸团看了看,提笔写下《杯中窥人》,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出现了。
韩寒《杯中窥人》手稿
学生时代的韩寒一直被所谓的"大人"居高临下凝视着。从学习成绩到写作水平,他的实力一直被"标签"错误预估。
日后他时常去想,产生这种偏见的理由是什么。待长大成人后他终于明白了:有些人就是喜欢通过质疑他人,来展现自己的"专业"和"老练"。
这种做法可以被称为"经验之谈",但韩寒更愿意称其为"装逼"。
学生时代的韩寒
和他的人一样,他的电影《后会无期》也曾被舆论的"预估票房"绑架着。
上映前,很多人以为它是"炮灰",直到影片成为当时"非贺岁春节档中最快破5亿的华语电影",部分质疑声才被夸赞取代。
当然,负面评价依然存在,而"差评"的火力集中点,也大多落在了导演极具个人色彩的"冷幽默"与"热鸡汤"上。
《后会无期》截图
褒贬不一,评论两极分化严重,外界对于《后会无期》的评价,与多年前针对韩寒的解构如出一辙。
可韩寒不在意,因为电影完全超出预期的票房,像他过往畅销的文学作品一样,给了其极大的底气。
彼时韩寒极为坦然地说:
"它(指《后会无期》)对所谓商业化零迎合……因为我不需要迎合那些观众,拍电影又不是来拍马屁。"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于是韩寒决定,只听自己的。
《后会无期》截图
韩寒上过两年高一,直白点说,他留级了。
第一次上高一时,他因为沉迷写作无法专注文化课,导致期末考试7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强制留级;第二次因一门跟语数外数理化史地政完全不挨边的劳技课不及格,他再次升学失败。
眼看着就要第三次念高一,韩寒不干了,干脆利落地向学校提交了退学申请。找班主任审批签字时,对方问他不念书以后拿什么养活自己?韩寒想也没想说:"靠稿费啊。"
语毕,众人哄堂大笑。
韩寒的退学申请被层层上报,轮到校长最终审批时,对方还特意将韩寒的父亲叫到了学校,本以为是要阻拦,不想只是为了要确认家长签字是否真的出自父亲之手。
"因为韩寒之前也冒充家长签字",校长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嘴,然后转身对在办公室里的,另一位已被保送到香港某大学念书的优等生说"你要好好读书,不然就是浪费生命。"
此后近2个小时,校领导对高材生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叮嘱与指导,韩寒和父亲只能在一旁静静听着,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好不容易办完了退学手续,韩寒送父亲乘公交车回家,一路无语,直到公交进站,韩寒才开口说道:
"爸爸,你放心,我会作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别人看不起我,我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韩寒父母
很多年之后,上述场景都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了韩寒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里。
影片上映时,距离韩寒退学的2000年已经过去了17年。
这一年韩寒35岁,也开始尝试,以大人的视角凝望18岁的自己。
《乘风破浪》截图
《乘风破浪》的故事开始自一群闲散人员的闲散日子。那是很早之前,早到连韩寒自己都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哪一天。
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自己尚且能与同样无业的朋友在老家亭林镇闲逛,尤其喜欢去一个荒废了许多年的雕塑园。
疯长的野草、盖了半截的烂尾楼、被污水和雨水填满的池塘,以及无比悠长的日子……韩寒和闲散朋友总能在镇子里找到新乐趣,尽管他们从小便生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