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完郝蕾的全部采访,我发现钻研表演和尊重表演这两件事,郝蕾足足坚持了十多年,她不是像某些女明星一样,随着舆论浪潮改变人设,突然跳出来说大家要尊重这个行业。
她从始至终对演戏这件事矢志不渝,也不避讳自己在表演上的野心,二十几岁就说希望自己的表演可以写进教科书,无数的采访里,郝蕾都将表演这件事放在了很高的位,表演是她手里捧着的水晶球,她不允许别人把它摔碎,或者践踏。
她塑造的角色撑起她说这些话的底气,香港班底拍摄的《少年黄飞鸿》,郝蕾贡献了灵动的表演,诠释了甜美娇俏的十三姨,在一众香港演员里融合得很好,可以说毫无内地演员的水土不服。
《少年天子》里的静妃,飞扬跋扈,明明是个又疯又坏的反派,却让人恨不起来,反添几分心疼,因为演得太好,导演给她加了不少戏份。
讲述母女关系的《春潮》,郝蕾整个人的灵魂都在角色里,影片最后几分钟郝蕾的独白,一开口我就被震住了,觉得整部电影值回票价。
小众电影《第四张画》让她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
可是在许知远的《十三邀》里,郝蕾的疲态显露,十年过去,她用扎实的表演理论武装自己,呼吁同行,但一切都没有改变。
我猜这种不变让郝蕾失望,痛苦,有一种只有自己一个人战斗的深切孤独。
从前那些采访里,郝蕾尽管经历低谷,但说到表演这门艺术,眼睛里就有光,虽然说的都是大胆抨击不中听的话,但无法掩饰她对这个行业热切的期盼。
《十三邀》里,郝蕾提到张颂文的朋友找他帮忙让孩子学电影, 眼底都是困惑,接连反问读书都读不明白怎么读剧本,难道演员在别人眼里是这么没有文化的吗?
你说这是怪外行看低了演员,还是很多所谓的演员自己砸了这行的招牌,我觉得二者皆而有之。
也提到和圈内人前一晚还在一起碰杯,第二天在红毯假装不认识的离谱事件。
凡此种种,让郝蕾曾经的期盼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力和愤怒。
在浑浊的环境中,是浑噩的人更痛苦,还是清醒的人更煎熬?
我认为是后者,越清醒的人越折磨。
很多年前,郝蕾还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假以时日,大家都更理解艺术就好了,但时至今日,让她饱受非议的《The Summer Palace》还没有解禁。
郝蕾也说过,不在意拿不拿奖,只希望可以演戏到 80 岁,不过如今的情形是,郝蕾刚过四十,能拿到的本子和角色就少的可怜。
可能郝蕾自己也知道,整个市场变得更差了,2000 年前后那样自由健康的创作环境不复存在,但天生就带着使命感的郝蕾,依然不想妥协,不愿践踏来之不易的水晶球。
用世俗的标准衡量,属于郝蕾的 " 塔尖 " 始终没有到来,但没关系,大家一如既往爱郝蕾乖戾又丰腴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