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非昔比的分割线———
一说起国产古装剧质量逐渐堪忧,"流量"们的锅总是逃不过。来来去去就那些人排列组合,做着差不多的造型,撒着差不多的工业糖精。
但平心而论,除了被吐槽炮火对准的当红生花们,还有许多行业性问题积重难返。
87版《红楼梦》里面主演每一集的酬劳大概是60元,现在的演员片酬动则上千万,可是高昂的片酬并没有能够换来精彩的表演,甚至基本的敬业。
能用自己原音上阵的新生代演员屈指可数。
几位配音演员基本包揽了所有电视剧的配音,不同的脸,出来的声音却是一样,让观众频频跳戏。
还有"数字小姐"这样奇葩的存在。
更有甚者滥用替身,李雪健就曾公开批评过滥用替身的行为。
现在一般的电视剧制作周期都在三个月左右,能超过六个月拍摄时间的都绝对算是精制了。
本来就短的拍摄周期,有些主演还做不到安心待在剧组拍戏……三天两头离组去参加其他商业活动,拍戏全靠替身。
随着资本扎堆瞄准大IP,魔改注水成了常态,剧本的改编基本全是胡编乱造。
拍出来的东西跟原著没什么关系,只能算是一部同人剧。原著粉唯有问天问地问自己:我看的假书了?
剧情里面经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细节用心程度更是让人无力吐槽。
87版《红楼梦》里面的陈晓旭为了拍好弹琴那一场戏,学了几个月古琴。而今天不少古装剧……肯请个替身来弹琴已经算是很有诚意了。
一般的情况是演员自己乱弹一通,然后后期也胡乱配一段音乐。尴尬的是,不仅指法完全对不上,有些剧里面甚至是画面是一种乐器,背景音乐又是另外一种乐器……
比如霍建华一本正经地用古琴弹出了一首钢琴曲。肖邦不懂这种忧伤,观众懂。
赵露思技惊四座的舞蹈表演,全程除了缓缓转圈,就是微微抬手。
黑棕相间的时髦发色,转个身直接可以去韩剧片场。
还有各种抠图与五毛特效的奇思妙想,都懒得多给眼神了。
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投资金额越来越大,画质越来越高清,演员片酬也越来越高,但是这一切条件的提升却没办法换来作品质量的提升。
你说要新面孔,他们送来古偶丑男军团;你说要有演技,他们派出中年戏骨磨皮装嫩演十几岁……
观众的底线被逼得一降再降,从一开始追求卓越到现在的只求剧中无雷点。
稍微踏实那么一点点的剧,即使效果其实并不尽如人意观众也迫不及待地将之奉为良心之作。
好好在古偶这赛道努力,不随便暴击观众审美的《梦华录》,已经能天天刷屏。
和80年代相比,我们少得不是技术,不是资金,也不是演员,少得只是那股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道理其实谁都懂,可在追求话题、收视率和短期效益的今天,能有几个人真正沉下心来好好拍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