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 广泛共识 " 就变成了一种无形的桎梏,在规训着某个人群。
结果有多可怕?
有人拿这种风俗限制换算成实质罪名,对看不惯的人和事进行清算和判罚。
就像这次事件里,女游客的登船行为,直接被网友定性为一艘船报废,等于船主损失了 30 万。
而被规训的人群,则逐渐习惯并认可这种没得选的状态,默认放弃选择权。
其实从这件事引发的讨论中,最让飘难受的,不是一个个男性头像网友们维护着这些所谓的传统文化。
而是在这些维护声中,零星的一个个女性声音。
看出来了吗?
在 " 男尊女卑 " 风俗化后,女性在尊重传统的氛围中,潜移默化中产生的无意识 " 自觉 " 才是这些事件中最值得讨论的部分。
这种自觉的核心是什么?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镜像效应。
就是我们会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成一面镜子,从中照出自己的形象,并形成自我概念。
在风俗中,女性由不合理自觉而形成的自我形象是怎样的呢?
飘有个潮汕女性朋友,昨天和她聊这个题的时候,她讲的几个细节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就像女性不能上龙舟,她在特别注重传统的潮汕地区,女性在所谓的传统中,还有很多类似禁忌。
女性来月经不能跪下拜神,当所有人都在热热闹闹祭祀时,她只能在旁边看着。
女性的裤子,无论外裤、内裤,都不能晾晒在阳台门口,所以自懂事以来,她和妈妈的裤子就自觉出现在阳台角落。
小时候她也问过为什么,但是大人从没给过明确答复。
只是态度很坚决地教导:就是不可以。
长到足够大后,这些习俗变成了一系列不需要提醒,就会被她严格执行的习惯。
也变成了一系列不需要长辈明确解释为什么,就能自行理解的事:
来月经的女人,和女人的裤裆,都不吉利。
看上去,这只是很小很小的事情对吗?
可当她离家十年后,因奶奶丧礼归乡时,一些以女为卑的习俗却真切地刺痛了她的心脏。
她看着姑姑在奶奶咽气时,被 " 懂风俗 " 的亲戚赶回家。
不能送妈妈最后一程,只因她是女儿——
只因她是女性。
飘的朋友目睹这些现实时,是气愤的,也替她姑姑感到不公。但当同样的事发生在她自己身上时,却同样没有去反抗。
例如,她会下意识把泡好的茶交给弟弟拿去给亲戚,只因弟弟长孙的身份让她 " 自觉 " 让出社交位置——
上一秒,她还在为姑姑愤愤不平,下一秒就自觉地遵循了 " 男尊女卑 "。
明明她已在外头生活整十年,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中,都不觉得男性更优秀 …… 怎么一回到披着传统习俗外衣的男尊女卑环境中,她就变卑微了呢?
她才察觉,自己心中镜子的自我形象,一直都是在某些时刻会自觉地适时避让的 " 传统女性 "。
从这种坏境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会习惯性让步于男性,养成一种隐藏的、极具杀伤力的思维方式。
到这里,这些对女性不利的糟粕传统习俗,看似只在歧视女性。
可男性一定是传统习俗的既得利益者吗?
我们再进一步想。
" 男尊女卑 " 在规训女性建立起一个 " 合格的女性形象 " 的同时。
另一方面,何尝不也在给男性织造一个 " 合格男性形象 " 的牢笼?
传统这个东西,除了有男尊女卑以外,还有更多种对人群的等级划分。
诸如上下、长幼有序、君臣父子等一系列森严的等级秩序。
这是一整套维系封建父权社会的规矩。
它不仅限制女性,同样也限制男性。
说白了, 男性同样是糟粕传统陋习的受害者。
这种不公很难简单归咎于单一性别,男女从来都是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