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旗十几岁时,曾跟随父亲参加过一个访谈会,当时因为不满另一位嘉宾迟到的行为,郑渊洁主动提出要中止录影,而给出的理由则是:
"如果我的儿子看见一个人迟到了40分钟,还能获得他该获得的东西,那我这么多年的言传身教就都失败了。"
郑渊洁有一个坚持了近40年的习惯:晚上6点半睡觉,清晨4点半起床写作,用2个小时完成一天的工作,这样他就有大把的时间,去"玩"那些感兴趣的事情。
后来,这份自律"遗传"给了郑亚旗——在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里,写满了他对过去和未来的反省与思考,犯过的错、待办的事情、以后的规划,他时不时便会拿出来看看。
18岁成人之后,郑亚旗依照"家规",开始与父亲郑渊洁"明算账"。这意味着就算住在家里,他也要支付房租和水电费。
为了赚钱,郑亚旗去超市搬过鸡蛋,后来又靠着儿时"玩电脑"自学的互联网知识,入职了一家报社的技术部门,不久后又升职成为部门主任。
2004年,拿着赚来的第一桶金,他购买了郑渊洁作品的版权,开始逐步让书里的黑白文字,变成彩色的漫画,和会动的影视作品。
起先郑渊洁对儿子把童话可视化的行为非常不满意,"这会限制孩子阅读的想象力",可郑亚旗告诉他,图画只是作品传播的方式之一,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那就试试吧"。
后来郑渊洁就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由郑亚旗导演的动画片《舒克贝塔》在电视台播出后,也在同类型作品中拿下了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
郑亚旗导演的动画片《舒克贝塔》中的卡通人物形象
在制作《舒克贝塔》动画片时,出现过一个"小插曲"。
当时外国的一位编剧提出建议,希望将舒克设定为"女性",这样它和贝塔就构成了"男女主角","片子才能保证收视率",郑亚旗言辞犀利地拒绝了,"这不就是‘毁童年’吗?"。
郑亚旗清楚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郑渊洁告诉他:"不该挣的钱,千万别挣"。
这或许能直接解释,为何郑渊洁会主动纳税,而且是巨额数字。
郑渊洁公开税单
互联网上流传着许多郑渊洁与读者的互动故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时,他在北京买了10套房,专门用来收藏读者来信。
郑渊洁买房时,房价是每平米1400元,后来这个数字就涨到了14万。房产的升值让人看见了他的财富,但对于其本人来说,他最珍视的仍是那些"住"在屋子里的,以信件形式展现的小读者的信任。
话说回来,与其说郑渊洁有钱,倒不如说,郑渊洁从小到大的所作所为,让钱追着他跑。
很多人奔命赚钱,但很多钱却自动流向某些人。与其整日钻营怎么搞钱,倒不如想想:钱,喜欢跟着什么样的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郑渊洁受邀到河南参加签售活动。
过程中有一位小女孩说,自己的总体成绩并不优秀,唯独喜欢学英语,以后如果考上外国语大学,希望能到郑渊洁身边工作。
听了这话,郑渊洁连连点头,还将工作一事作为承诺签在了书上。多年后,女孩果真拿着书和签名找到他兑现承诺,而郑渊洁也将其留用为助理,至今仍是如此。
"尊重孩子是父母和老师的第一天职",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捍卫和尊重,因为那是"奇迹"诞生的前奏。
随着小读者年龄的增长,郑渊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近十几年,有人发现他写出的作品好像不似从前那般锋利了,一个较为明显的体现是,其作品中的"隐喻",变得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样的改变,郑渊洁给出的解释为"过去写童话融入社会现象,是因为那是我唯一发声的渠道",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他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
的确,摆脱了出版物的限制,郑渊洁在社交媒体上说出的话,显然更直接也更有力。
在网络上郑渊洁时常会因叛逆"出圈"。
之前中国童书作家排行榜公布时,为证明自己的图书销量,他晒出了一张税单,同时直言部分童书作家销量作假,依靠进学校卖书等行为,强迫孩子购买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