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竞争中,唯有道德值得众人不遗余力地争取第一,因为缺德的人注定成不了大器。
多年后,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展现了郑渊洁在这门课程里的教学成果:
汶川地震时,25岁的郑亚旗主动找到父亲,希望他能以"童话大王"的身份做点什么。
郑渊洁想了想,最终决定把当年凭《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丛书赚来的38万全部捐出,成为了当时捐款最多的中国作家。
2年后,玉树地震,郑亚旗再次要求父亲捐款100万,待郑渊洁汇款结束后,郑亚旗送给他一辆名贵跑车作为"鼓励","那是他自己挣钱买的"。
这些之外,郑渊洁同样看重生理卫生知识,"因为我在这方面吃过亏"。
郑渊洁曾说,自己对于父母唯一的"不满",就是他们没有及时地对自己进行性教育。
2岁时,他第一次问母亲"我从哪里来?",母亲回答他"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此后十几年,他都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捡"来的,直到成年后因病住院,他才在医生的口中得知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郑渊洁看来,家长闭口不谈"性",或者以一个漏洞百出的借口搪塞孩子,都是在助长"性"的"神秘感",而在孩子的成长中,"神秘感就是万恶之源"。
郑渊洁认为儿童的性教育最晚不能超过3岁,所以郑亚旗出生后,他就一直在思考该以怎样的方式告诉他"人"的由来。
郑亚旗3岁时,某天夜里北京下了很大的雨。郑渊洁抱着儿子在客厅里看电影,郑亚旗忽然问他:"爸爸,到底是先有雷,还是先有雨?"。
郑渊洁没有急着解释,而是随手拿出了一个甜甜圈和香蕉对儿子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告诉你,你的‘起源’"。
那天郑亚旗安安静静地听完了父亲的讲述,最后开口问道:"那你现在能告诉我雷和雨哪个先出现吗?"。"它不神秘了,孩子们也就不去探索了"。
把"孩子不应该去做的"替换为"让孩子早点知道的",这也是郑渊洁教育的特色之一。
郑亚旗18岁之前,郑渊洁发誓要让儿子"心想事成,应有尽有",所以对于孩子他近乎"言听计从"。
在还需要拨号上网的年代,郑渊洁每月缴纳近7000元网费供儿子"网上冲浪"。有一段时间郑亚旗极度痴迷网络游戏,整日盯着电脑屏幕,郑渊洁就要求他每隔两个小时到窗前看看远方,"放松一下眼睛,担心他近视"。
几天后,郑渊洁连这个"唯一的要求"也放弃了,"人到死的时候,视力依旧是1.5、2.0好像也没什么意思",他对儿子说:"和你获得的快乐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
不久之后,郑亚旗就不玩游戏了,因为"玩多了,感觉不到乐趣了"。
由于儿时近乎"为所欲为"的经历,郑亚旗从未经历过"叛逆期"。泡夜店、飙车、喝酒这一类被归结为"放肆"的行为,他统统不喜欢。"从小老郑就带着我去台球厅、到酒吧看演出,那些事儿我老早就经历过了。"
郑亚旗
出生于1983年的郑亚旗,今年39岁,截至目前的人生里,他最出名的身份标签仍是"‘童话大王’郑渊洁之子"。对于这个称谓,他自始至终都抱有极大的认同感,与外界沟通时,他甚至还会主动聊起父亲与自己的那些事儿。这是因为名气和财富之外,他更想让外界听听,郑渊洁给予他的,更宝贵的东西。如今提起父亲时,郑亚旗仍习惯称其为"老郑",或者干脆直呼其名,这是郑渊洁的要求,意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2005年,郑亚旗创办《皮皮鲁》杂志并重新策划《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丛书,正式对父亲笔下的童话IP进行商业运作。此后郑亚旗在多地开设了"皮皮鲁讲堂",由郑渊洁亲自授课讲述"郑家菜"里的写作课程。一位参加过"皮皮鲁讲堂"的孩子回忆,在开课的第一天郑渊洁便要求孩子称他为"郑同学",因为他觉得,"成年人也可以从孩子那里学到很多"。在郑渊洁的课堂上没有考试,每一个孩子都有随时提问的权利,如果不喜欢讲课内容,那就可以起身离开。"教育不是管理,是示范和引导",在特别注重"平等"的郑渊洁的知见里,"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活得堂堂正正,得到无条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