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安全的信念是怎样被击垮的呢?
一段 8 分钟的录音。
电话这头,女生虚弱地说出一些不连贯的信息," 河南大学 "" 明伦校区 "……
而接线员的语气却像在质问," 到底需不需要车啊 "" 你那个校区在哪条路啊 "。
甚至还抛下一句" 我感觉你没什么事啊 "。
结果是,女孩拨出 120 电话 2 个多小时后救护车才到达现场。
5 月 30 日,河南大学大三学生彭美,脑出血昏迷两周后,不治去世。
6 月 7 日,郑州官方通报延误救治事件结果——
调度员负有直接责任,予以开除。
听完那段录音,Sir 相信没有人能够不怒上心头。
现在的处理结果,平复了情绪最高的声浪。
但留下的不安,还埋在更深的地方。
要解开。
必须重新正视这三个问题——
什么是 120。
什么是正确的抢救。
什么才是对生命的态度。
在三年前,一部纪录片给过我们近乎完美的答案,观众毫不吝啬地打出 9.3。
今天,再把它找回来——
生命时速 · 紧急救护 120
国内首部院前急救医疗纪录片。
全程真实跟拍。
面对的是那些医疗中最紧急、最突发、最变幻莫测的场景。
看完让人紧张,也让人温暖。
但今天对比之下,你才会发现——
魔鬼都在细节里。
我们能直观感受到郑州那个调度员沟通的无效,但究竟不专业、不规范的地方在哪?
看看标准的示范。
先说态度。
打 120,通常都是遇到了意外状况,患者可能难以正常沟通。
就算有人帮他打的 120,也有可能手足无措。
- 那个,人快不行了
- 怎么不行?
-(支支吾吾)
有的,不清楚发病原因。
- 老人摔倒了?
- 怎么摔的?
- 不清楚啊
但这些都不是调度员切断交流的理由。
越是这样的情况,越是要尽快搜集可靠信息,给到救护车,为病患争取每一秒时间。
而在郑州事件中,最为人诟病的,恰恰是调度员的语气和态度——
漫不经心,好像事不关己。
女孩虚弱的语气透着着急,作为抢救生命的一线人员,怎么能不急呢?
时间就是生命。
用来形容 120 是最恰当的了。
专业的调度员,不是不能追问,但必须每个问题,都问在刀刃上。
是提问病史,方便医生盘点药物。
是预判病情,提醒急救组 " 做好马上抢救的准备 "。
高效精准的调度,才有逼近极限的速度。
一个细节让 Sir 印象深刻——
救护车抵达后,急救员要求司机打头阵。
违背常识?
原来,急救员从调度员那儿得知,病人心跳骤停,所以,他要让步子最快的司机先抢救,让医生腾出手插管、问诊。
再说专业。
电话录音里,女孩呼吸急促,说自己头疼。
调度员无法准确判断这是脑出血,不奇怪,但绝不至于认为,只是情绪不稳定,进而说:" 你平静一点。"
难道她没有基本的医学常识吗?
据澎拜新闻,郑州市急救中心所有调度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后再上岗。
那么,培训都有哪些内容呢?
郑州市 2013 年公布的《120 调度指挥工作流程及规范》培训课件,120 调度员包括三大要求:
1、派诊流程包括:问诊、判断、派诊、跟踪、监督、反馈六方面。
2、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快速的反应能力、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丰富的医学、地理及人文知识等。
3、若遇昏迷、心脏病、中毒、溺水等情况,调度员需进行灵活机动急救指导。
结果。
三大项全部踩空。
很难想象,遇到了像纪录片一样的复杂情况,她和同僚的调度工作将会变成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