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肯定要去的
除非病人自己要求不去
然后我们签字确认
不是每一个叫救护车的人都面临生命危险。
但,不代表他没遇到一个人迈不过去的坎。
哪怕轻症,也不意味着轻视。
一次,急救组接到有人摔伤的电话,到达后,路人却说病人已自行离开。
你以为,急救组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
不,他们必须跟调度中心联系,确保病人安危,等待调度员说出 " 取消 " 才能离开。
对待生命,再谨小慎微都不为过。
九十高龄的阿婆需要抬抱上车,破旧的楼房,潮湿的梅雨天,70 度的楼梯如同蜀道。
睡在担架上的阿婆,死死地拽住急救员的裤子。
她太害怕却无法说话,只能通过肢体语言表达。
哪怕到达医院了,阿婆依然害怕。
她用尽全身力气,死活不让急救医生走。
这只青筋暴现的手,就是普通百姓对急救人员的无条件信任。
纪录片向观众科普:
关键时刻,为了保命,必须打给 120。
而在彭美父亲的微博,有一句话让 Sir 无比心酸:
" 我的孩子啊,你咋不打给妈妈?"
这可能就是我们最大的不安。
纪录片拍摄地是上海,全国医疗资源最充足、城市服务最完善的地方之一。
所挑选的拍摄对象,当然也是业务上比较出色的团队。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超常。
超常的速度。
超常的权限。
超常的努力。
为了一线生机,开到最大的马力。
也许我们现实里,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这样的专业水平。
但我们能不能要求——
平常。
平常的水准,平常的救助,能够把最起码的事情做到就好。
否则。
再多高大上的模版,再多超常发挥所积累的自信。
也会因为一次平常的失守,而一溃千里。
郑州市急救中心的官网,十二个字无比扎眼:
时间就是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这说的,是院前急救的两个度——
速度,调度。
但 Sir 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温度。
还记得前面说到的,驾驶员走前面的故事吗?
三个人杀红了眼,做了三十分钟胸外按压。
过度用力发红的手,挤出了暴雨般的汗水。
但。
奇迹没有发生,病人没有救活。
Sir 忘不了镜头中的吴昕医生。
宣布死亡后,他不知道怎么跟家属交代。
这种时候
我一般会做点其他事
克制一下自己的心情
因为,他担心自己会耽误了下一个病人的救治。
沮丧肯定有
但你不能一直沮丧
会影响下一个病人抢救的质量
Sir 不知道。
那位没有派车的调度员,会不会意识到自己的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何断送一条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