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两个人演过杨过小龙女,却不是在同一个剧。
来自热心网友P图
4、两个人明明同岁,却一个出道20年,一个出道10年,说起来像两代演员,但站在一起,脸的年纪感又刚好匹配。
5、两个人虽然都以颜值被广为称道,却从未合作过。刘亦菲活跃在电视剧的年代陈晓尚未入行,等陈晓开始走红时,刘亦菲已经转战大银幕。
列举这些大家也许都知道的点,是想说明什么呢?
说明这个选角兼具合理性与新鲜度。
选出来之前大家轻易想不到,选出来以后大家发现“咦,有点合适,有点好奇”。
即使是在《梦华录》播出前业内不少唱衰声中,我身边的小伙伴也都表示,哪怕是为了这个颜值,为了刘亦菲十五年后回归古装剧,为了从没有搭档过却配一脸的两个人,最起码也要去看两集。
选角的意义恰在于此。
在演员与角色信息释放后,能精准吸引受众,引起最广泛人群的期待,才能得到最大规模的第一批观众入场。
能不能留住观众,要看剧集质量看演员演技看观众口味。
但对这样大投资的项目来说,一开始都无法吸引广泛的兴趣,起手就输了先机。
那么,以《梦华录》来看,怎样的选角能达到这种新鲜的效果呢?
一是,演员没有被过度消耗,天长日久泡在横店消磨在流水线炮制的剧集中。
在刘亦菲最高产的年代,她也不是那种无缝进组的劳模。陈晓婚后虽然作品未断,但也不是高产之人。这让二人始终保有一种新鲜度。
当然,《梦华录》是刘亦菲回归剧集的第一部,方有这样全民期待的效应,其后若他们也在横店扎根,一年N部,二位的作品也不会再有这样的饥渴度红利了。
二是,演员之于类型的匹配度要适当。不能过于顺理成章,也不能过于挑战观众认知。
给大家一种“好像很久没看ta演这个了”的感觉为最佳。向左转是“没完没了了ta能换个角色演吗”,向右转是“演这个ta也配简直老鼠屎”,具体请大家自行脑补。
让观众感受演技的条件
《梦华录》里,刘亦菲和陈晓的演技很好嘛?
那肯定没有。
只能说在偶像剧里是够用了。
陈晓维系了自己的正常水准,刘亦菲有明显进步,但需要爆发力的复杂场景还是吃力,台词也有缺陷。但两人确实CP感十足,男女间的暧昧拉扯纠结倾慕也被表现得很细腻。
但如果横向比较,我会说,其实内娱有不少偶像剧演员,演技并不差过这二位。
那为什么只有《梦华录》的效果格外突出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鲜度红利外,还有两个人与观众的距离感——我愿意称之为“两个离我有点远的活人”。
当下的很多明星,无时无刻不在社交媒体上、在综艺里、在各种短视频与直播中营造人设,恨不得把标签贴在脸上。
这些明星,本质上已经是网红,因ta们离大家太近,个人性格标签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演什么都像呈现自己或录制真人秀。
近几年被这样“毁掉”或正在被“毁掉”的演员,包括但不限于黄磊、孙红雷、张雨绮、宁静、万茜这些被称道过的演员。
至于年青一代本就演技不足的那些,就更不用说。
综艺常驻、日常营造人设、玩转社交媒体,红是真的红,能赚钱是真的能赚钱,流量是真的有流量,但演员这条路,也就被堵得七七八八了。
我经常希望演员离观众远一点,因为观众欣赏影视剧需要信任感,我相信这个角色的存在,前提是你能让我忘掉作为明星的你。
《梦华录》的成功,一部分仰仗于刘亦菲陈晓在当下还没有这么明显的“网红”感。
这并不完全源于主动选择,也不是说两个人多有演员操守、主动远离大众,而是——刘亦菲和陈晓,其实都过了自己话题度最高最鼎沸的年代。
在二人各自喧嚣的那些年里,他们也话题度不断,有大把黑称,有抓人眼球的绯闻,有营造得成功或不成功的标签与人设。刘亦菲从出道就自带极强的话题性与一箩筐的私生活传闻,陈晓从CP到婚恋也一直热度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