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上次我们玩过的那个游戏。
上次?
这个熟悉的感觉,就和自己当时被杨仁佑猥亵时一样。
对方都摆出一副她一定不会拒绝的态度。
难道说,其实他们都觉得自己曾经和 " 她 " 有过更亲密的交流?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
宜真想办法跑回了家,第一次翻看了宜静的电脑。
她温柔善良的妹妹,宜静,私底下竟是个援 J 技师!
这也就算了。
可宜静为什么还要带起假发,伪装成她的样子?
得知真相的宜真世界观再度崩塌。
而更恐怖的事情还在后面 ……
妈妈在隐瞒什么?
爸爸在逃避什么?
男友在谋划什么?
妹妹在日记本里写了什么?
一重又一重的阴谋,一层又一层的真相,完全压垮了宜真。
到头来,只有她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用现在目光来看《爱杀 17》,剧本还是有着不少 bug,自带的中二气息也冲淡了悬疑感。
但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它无疑是给台偶市场注入了十分新鲜的血液。
观众们突然发现,原来帅哥美女扎堆的剧里,除了谈恋爱,还能聊一些黑暗议题。
尤其是《爱杀 17》还把黑化玩出了新鲜感。
不断用他人视角,把一个第一集就死亡的人进行人设更新。
抽丝剥茧,倒推反转,不断推翻观接收到的事实。
这种手法现在也不过时,年初关注度很高的《华灯初上》也是相似的结构。
而在主题表达上。
校园暴力、媒体失责的元素笔墨不多,却对故事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
比如阿杰被黑暗网络引诱,是因为校霸欺凌、老师忽视。
而他最终选择带着秘密跳楼,则是媒体在真相未定时就大肆报道批判。
更重要的则是青少年的失足问题。
宜静的心理问题始于撞见父亲出轨,长于父母从小偏心。
甚至因此被绑架,留下心理阴影。
向家庭之外寻求帮助,却被欺骗,失去了身体和尊严。
最终叠加成对姐姐宜真的恨,认为罪魁祸首都是宜真。
大人自以为小孩不懂事也不记事。
却不知道人们大多数心理问题,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幼年时原生家庭的伤害。
悬疑故事的框架 + 偶像剧的外貌 + 能引发讨论和思考的社会话题。
《爱杀 17》开了先河,逐渐又诞生了不少 " 反套路偶像剧 "。
比如言承旭主演的讲述医院派系斗争的《白色巨塔》。
我们在回顾台偶的时候,常常用爱情剧予以概括。
很多人会好奇,台湾影视剧是什么时候突飞猛进,从腻死人的情情爱爱进步到《我们与恶的距离》的?
事实上,台偶主题的广度一直比我们想象中要宽很多。
这些在原有框架内,对各种主题的尝试,正是后来孕育那些佳作的温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台剧也曾经历过 " 悬浮、夸张 " 的阶段。
但拨开那些为了刺激观众的设定,你还是能够发现创作者们表达自我的努力。
或许,这才是大陆偶像剧应该尝试的方向。
少放点工业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