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文学之外的江湖传说中," 你瞅啥?"" 瞅你咋地!" 的确是能干一架的。
以香港社会底层生活芸芸众生的面貌扩展的市井江湖里," 打打杀杀 " 是常态,也是大家挣扎求生的手段。这些不是在课堂里走神的学生们能体会到的无奈,那会儿看的都是刺激,还有 " 大哥哥 " 们的 " 潇洒 " 和 " 仗义 "。
蒋天生说:" 你试试,看今天谁出不去?"
说完手一摆,忽然四面八方涌出无数小弟。其中就有陈浩南,他们都是香港黑帮片里的 " 韭菜 " ——
缺爱、自卑、亢奋,期待 " 被认可 " 和 " 被尊重 "。
因此虽然当年就有人指出过 " 古惑仔 " 的负面影响,可若据此展开社会学论文研读的话,它的确能反映出很多真实的社会问题,毕竟它太 " 接地气 "。
在《古惑仔》的世界里也有一个生态链:
只会打打杀杀讲义气的都是 " 劳模 ",可以被尊重,然而真正占据高位的还是有头脑懂得钻营的人,如此正应了 " 靓坤 " 劝陈浩南的话:
" 义气的‘义’(繁体字),不就是‘我为羔羊’吗?"
正是这种极大的观念反差与黑道的正邪划分,让年轻观众每每在陈浩南的砍杀中看到了 " 邪不压正 ",却忽略了这个 " 正 " 本身其实也不够 " 正 "。
因为它毕竟不是正经人该过的日子。
二
这一时鬼神具寂
2000 年,《胜者为王》上映,很多追着这个系列的观众会愣神:
格调变了。
陈浩南升级成了洪兴的 " 龙头 ",而且 " 古惑仔 " 们第一次接触到了政治。
这部戏里大家都沉稳了很多,权力斗争戏占比很大,以往那些拳脚相加少了一些。只是最后一场陈浩南与少帮主站在车顶上的打戏十分地 " 决战紫禁之巅 ",似乎也预示着这个系列的没落——
似乎导演也在有意无意间提醒大家:
如今都是正规化企业化,打打杀杀那一套已经落伍了。
终于,少了市井气和江湖气的《古惑仔》在千禧年迎来了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吴君如曾凭《洪兴十三妹》获得过第 1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舒淇也凭借此片获得了当年金像奖、金马奖双料最佳女配角。
后来那些年里,《古惑仔》不乏番外篇和衍生片,却都反响平平。几位主演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一爿事业,或蒸蒸日上或泯然于世。
直到 2015 年,大鹏(董成鹏)的《煎饼侠》邀请到郑伊健等人,让已经有了些年纪的观众们重新拾起了点滴记忆,人们似乎在找寻那时的青春和冲动:
" 哥几个,走路都立正点,有妞看着呢!"
其实,没有人在乎当年的傻小子们。
尽情宣泄的荷尔蒙可以把《古惑仔》捧上神坛,但成年后的理智让大多数人再提起电影时不禁羞红了老脸:
" 当时 …… 怎么就 …… 哎 …… 挺傻叉的。"
客观地评价,教坏人的不是电影,是观众自身的素养和环境。
诚然香港影人在拍摄时大量使用了脏话和暴力甚至色情镜头,但在总体的价值观导向上还是坚持了一些原则,比如在《战无不胜》中,山鸡等正在街上玩闹,听到有女人喊 " 非礼 ",一群混混还是冲了过去。比如在《只手遮天》中," 牧师 "(林尚义 饰)虽然很唠叨,可还是用台词提醒观看的人:
" 出来混的有几个好下场?"
而编剧更是借大飞的口说:
" 你看看!你看看街上这些睡马路的老家伙,哪个年轻时不是混混?混了一辈子打打杀杀,结果呢?!他们早就该死了!都该死!"
可惜似乎有人没记住,只记住了出来混的得意和风光。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们和《古惑仔》一样没有发现时代已经变了。
三
只一场人去楼空
男孩子们在课余都会兴奋地讨论山鸡的泡妞话术:
" 你好,我叫山鸡,J8 的鸡。"
大家纷纷直呼过瘾,认为这才叫爷们。
彼时大家青春年少,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
能被这种话术吸引到的女孩都是什么样的人呢?而且如今一个成年人要真的这么说话也要看脸的,你比如把彭于晏放在那儿,人家不用说话,笑一下就可以嗨翻很多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