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界面
有人在疫情下经历团队解散,从他身上得到共鸣——有人在人生低落时期,从他的直播中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有人,把他视作了闪闪发光的偶像。
董宇辉在采访中说,你真觉得是董宇辉让这么多人来听吗?
他看得很清楚:
「大家是想要寻找内心的平静,仿佛在我身上,看到了另外一个平行时空的自己」。
更精辟的一句形容是:
在董宇辉的直播间里,有诗与远方,乡间的水稻,树荫下的乘凉,阿拉斯加海面上跃起的鲟鱼。
这种超越日常的浪漫,就像为日常之苦包裹了一层温暖的糖衣。
让人带着新的希望,品尝下去。
这样的浪漫叙事,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新的生命力。
当董宇辉出圈后,他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励志故事主角。
就连董宇辉的人生,也无形之中一起参与了这个完美鸡汤故事的共振。
他经常这样形容自己——
" 我就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如你我一样在大城市努力奋斗的年轻人。"
出身贫苦。
董宇辉的爸爸是一个农民工,他形容,就是扛着袋子,背着被子,在火车站里被推来推去的其中一员。
他的成长,也浸满生存之苦。
从大一下学期就开始养活自己,因为当时家里还有弟弟要读书。
大学时做导游带着外国人游西安,日晒雨淋,这是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做的工作。
大冬天的一个夜里,下班后两点多才回到宿舍,宿管阿姨还不给他开门。
他只能从郊区的学校,走了一晚上的路走到西安市区,一晚没睡,第二天继续带着外国人游兵马俑、大雁塔 ......
如同很多穷孩子从小想的,是如何靠着自己生存下来。很长时间里,他的人生也只有七个字:
我必须养活自己。
一个长相普通、出身贫农的普通人,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哪怕历经失业,也能重整旗鼓,以一己之力带动公司股票。
董宇辉成为励志故事的主角,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是故事的 A 面。
而故事的 B 面呢?
我不当老师之后,一度还挺难过的。
去年七八月那时候,我开始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我在北四环边住着,过了四环就是北大,校墙围出很大一个圈。通宵失眠那段时间里,我就绕着北大一圈一圈地转。转得多了,也就接受了。
——《GQ》
在媒体采访中,董宇辉从不掩饰自己对教书育人的向往。
以及,当这种向往无法实现后,内心的迷茫与失落。
在这个缺糖的时代,众人在董宇辉身上,投射了很多东西。
生活很苦,人人都想从他的故事里尝到一点甜。
当然,董宇辉自身也足够励志,他的直播也足够温暖人心。
但我却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意味。
当我们拼命歌颂 A 面时,无形中会把 B 面的残酷合理化。
把任何事都看成鸡汤,其实是取消所有的视角。
一切,只剩下感动。
慢慢地,董宇辉的直播间,成为了某一种经过加工的鸡汤:
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中受锤,再通过个人的力量,终于逆天改命。
甚至,还有很多人从中榨取一碗碗廉价的鸡汤——
连新东方,连董宇辉都可以逆天改命,你还有什么资格抱怨人生?
那些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
可是万一,我是说万一。
董宇辉没有出圈呢?
或者换个问法,如果董宇辉没有出圈,他所经历的苦,是不是就得被否定,就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