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没有人想要知道,未来的黄国平们,是否可以避免再一次历经这样的艰辛,或者是,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成就。
更是有人忽略了,就连这么努力着的黄国平本人,都认为是命运在关键点上,怜惜了他。
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
苦难美学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精神鸦片。
不管三七二十一。
闻一口,精神百倍。
这样的苦难美学,我们并不陌生。
你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意思是说——
左丘因为历经失明,才写出了《国语》,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
但有没有可能,他们本不用被流放,本不用被砍掉膝盖骨。
或者说,他们本可以在安稳的环境和身体条件下发挥更大的才能?
这种对苦难极致的赞美,其实是对苦难本身的忽视与否定。
钱理群在《十三邀》里就说过:
我不赞成把苦难理想化,苦难,就是苦难。
这意味着,大家面对苦难往往有两种态度:
1,一种态度,是被苦难压垮了,这是绝大多数;
2,还有一种态度,是从苦难中挣脱出来后,极力把苦难忘掉。
更可怕的,它会衍生出对选择不承受苦难的人的讽刺。
一位研究生自杀后,很多网友的留言都这样说——
" 人生的苦难无穷无尽,不坚强点就不配活着。"
王小波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 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我们总喜欢看到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战胜苦难,逆袭成功的故事。
这并没有错。
但看多了这样的叙事,我们便会无意识地觉得:
似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不成功就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于是,自己成功与否,与他者没有任何关系。
这便是苦难者叙事。
问题是,这样的叙事太浪漫,也太自我了。
它让我们忽视了,这样的逆袭只是小概率事件。
一个成功者的脚下,是无数个再努力也无法成功的普通人。
唯有正视苦难的分量,才能感知人生的沉重。
才不会轻飘飘地,把熬过苦难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当成每个人必然做到的标准。
少数人的成功,让人激励欢喜;
但大多数人的不成功,无疑更让人揪心。
我们在歌颂励志人生的同时,是否应该正视更普世的现实。
那些努力向上的普通人,的确都是崇高而值得敬佩的。
但本不必要,唱成一首首整齐而优美的赞歌。
赞美他,就别拿他熬鸡汤